今天(7月28日)是
第9个“世界肝炎日”
我国主要流行的病毒性肝炎
有甲、乙、丙、戊等四型,
乙肝是患病人数最多的一种,
我国每14个人中就有1人携带乙肝病毒。
病毒性肝炎可不可怕?
如何预防?如何辨别?如何治疗?
天津广播邀请到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控制所,市肝病学会常委、健康教育巡讲专家,现任病毒性肝炎科科主任吴伟慎做客天津新闻广播(FM97.2AM)《健康天津你我同行》节目,为大家讲解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内容。
先用3分钟动画片
快速了解病毒性肝炎
▼
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
典型症状主要包括全身乏力、疲乏、厌食、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疸、深色尿,检查可发现肝肿大、脾肿大、肝区疼痛等;慢性病毒性肝炎还包括腹水、肝掌、蜘蛛痣等表现,部分慢性乙(丙)肝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或表现轻微。
这种病,发病率高吗?
目前我国主要流行的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戊等四型。乙肝是患病人数最多的型别,在我国每14个人中就有1人携带乙肝病毒,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万例。我国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
甲肝亦呈全球性分布,全世界每年甲肝新发报告病例至少万,而实际发生病例数要多3至10倍。我国丙肝病毒感染者约万。
病毒性肝炎传染吗?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传染病,主要包括经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等,丁型肝炎病毒属于缺陷病毒,不能单独感染,只有在感染了乙肝病毒基础上或同时才会感染它,发病率不高。
甲肝和戊肝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引起的是急性肝炎(一般无慢性);乙肝和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途径传播,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甲肝和戊肝传播途径:甲肝及戊肝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就是病毒易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食用了被其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都可能感染甲肝或戊肝。一般海产类食物是最主要的感染来源,尤其是贝类、虾、蟹等海鲜。甲肝病毒经由快炒、醉腌等烹调方式很难被杀死,从而威胁我们的健康。研究表明猪体内普遍存在戊肝病毒,人们食用未烧熟煮透的猪肉,尤其是猪肝及猪肝制品易感染戊型肝炎病毒。乙肝乙肝病毒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后释放至血循环,因此在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液体中均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主要传播途径如下:
母婴传播: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和新生儿。围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血源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制品;经皮肤和黏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不安全注射、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脚、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其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丙肝跟乙肝类似,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的人际接触(例如接吻、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血液传播包括:
①医源性:不安全注射、消毒不严的侵入性医学检查(透析、胃镜、肠镜等)、牙科、输血/血制品等;
②非医源性:消毒不严的穿耳孔、纹身、美容、修脚等;
③家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④吸毒:共用针具注射吸毒。
性传播:有多个性伴、男男同性恋者在发生高危性行为时传播。
母婴传播:丙肝病毒感染母亲会将病毒传给所生子女。
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一、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有甲肝、乙肝、戊肝疫苗可预防相应型别的肝炎。
二、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可预防甲肝和戊肝。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贝壳类等海鲜及肉制品等食物要烧熟煮透后再食用。
三、乙肝病毒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接触不会导致乙肝病毒传播,禁止歧视;慢性乙医院接受规范治疗,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完全清除乙肝病毒,但可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控制病情发展。
四、丙肝可治愈,早治疗可降低病毒对肝脏危害。如本人有输血和血制品史(主要为年前)、不安全注射史或其他有创操作史、家庭内成员感染史等应尽早筛查丙肝病毒抗体,做到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
年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当中的其中一项是“免费为乙肝病例家庭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项目。也就是说,如果家庭内有乙肝病例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都可去现住址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咨询或先电话咨询(电话可以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