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w2015亚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

APDW2015亚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

年12月4日,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会上,来自亚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授学者就目前亚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医治方法的优化问题发表了看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当前医治没法满足要求

来自台湾大学医学院的LIU教授认为,近几十年,对慢性乙肝病人的自然病程或医治情况的数据搜集有了很大进步,但当前的医治水平仍没法满足要求。目前仍需新的医治药物或策略以便对慢性乙肝进行更好地控制。

现在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医治方式,也有一部分已开始临床前或初期临床试验。其中比较热门的医治方案是医治早期接受核苷类似物(NUC),医治中期添加或更换为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干扰素(Peg-IFN),临床试验效果较为理想。新方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疗效、下降耐药率和缩短疗程。已有与预后有关的份子标志物被辨认,有助预后的判断。这些标志物将有利于我们发展出个性化的疗法。

关于Peg-IFN用法的最新发现

泰国PrinceofSongkla大学医学院TeerhaPiratvisuth教授提到,Peg-IFN是医治慢性乙肝的一线药物。48周的Peg-IFN医治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病人的延续病毒应对率分别为33%和24%。

基线指点医治和应对指点医治均有报导可以提升医治效果。根据基线指点法,较低的HBVDNA水平、较高的血浆ALT水平、HBV基因型为A或B和较低的HBsAg水平均提示较好的pegIFN医治效果。

研究认为,ALT超过基线5倍ULN并且HBVDNA小于10logcps/ml的慢性乙肝病人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到达52%,而那些ALT较低且HBVDNA较高的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只有32%。

Peg-IFN的疗效的预测指标包括HBVDNA、ALT、HBsAg。研究发现ALT骤升后4周内HBsAg下落超过0.5logIU/ml的患者HBsAg转阴率到达64%,在医治的第12周和24周较低的HBsAg水平意味着较好的疗效(在12周或24周HBsAg小于IU/ml者有55%的HBeAg血清转换率和11%的HBsAg转阴率)。

对所有HBV基因型HBeAg阳性者,在医治24周时HBsAg大于2万IU/ml提示HBeAg转阴率极低,若同时HBVDNA小于IU/ml提示医治基本无效可作为停止用药指标,阴性预测值为97%。

对48周Peg-IFN医治后只有部份应对的患者,延长疗程可以提升应对水平。对HBeAg阴性的患者,医治第12周和24周HBsAg下落超过10%者,在医治后第5年复查时有42%取得了持续性病毒应对(HBVDNA2万IU/ml),22%取得HBsAg转阴。将疗程延长至96周后取得延续应对者到达80%。而第12周HBsAg无下落并且HBVDNA下落少于2logcps/ml者可认为医治无效,是停药指标。

近期的一些研究表示Peg-IFN和NUC联合使用医治慢性乙肝效果较好。HBeAg阳性患者在接受恩替卡韦12周医治后如果HBVDNA小于cps/ml,改用Peg-IFN完成剩余疗程将有更好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sAg转阴率。而药物联合医治比单药医治有更高的HBsAg转阴率。

最后TeerhaPiratvisuth教授得出结论,建立基线或监测应对可指点优化慢性乙肝的医治,其中联合用药效果良好,但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个体化医治策略。

NUC医治方案的更新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WONG教授表示,口服NUC是医治慢性乙肝使用最普遍的处方药。与干扰素类药物相比,NUC使用更加方便。其副作用少,且多数情况下抑制乙肝病毒效果良好。经过长时间用药,多数患者出现肝细胞坏死性炎和肝小叶结构破坏。超过70%的伴随代偿性肝硬化患者5年内病情能够得到一定程度逆转。这相当于下降了肝硬化并发症和肝细胞癌变风险,同时提高了生存率。

但是,虽然使用NUC的病人较不用药的病人HBeAg血清转换率更高,但这效果可能来自抑制病毒的间接效应。换句话说,NUC没有直接的免疫调节作用。所以,HBsAg转阴在NUC医治中很少产生,停药后病毒复发很常见。

在新疗法出现之前,多数病人需要接受长时间的NUC医治。在过去,耐药是个大问题。但现在使用的一线药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已将耐药率下降很多。临床试验数据提示NUC的安全使用时限很长。另一个副作用是骨骼毒性,仍待解决。

NUC的出现改变了慢性乙肝的医治方法。下一步就是找到使HBsAg转阴并且取得持续性病毒学应对的方法。目前的数据提示Peg-INF与NUC联用效果较好,而且已有很多研究在尝试更多不同方法杀灭HBV病毒。

提升疗效的新方案

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Ahn教授认为,HBV感染是国际上重要的卫生问题,特别在亚太地区人口众多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它可以致使进展性的肝脏纤维化并终究致使肝硬化,使肝细胞癌发病率明显增加。

过去20年间,乙型肝炎的医治水平一直在进步,现已取得批准的慢性乙肝医治药物已有7种:2种干扰素和5种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虽然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能使多数病人的HBV病毒复制被抑制,但长时间用药情况下,HBsAg转阴率依然很低(5年内少于10%)。

目前已有几种提升HBsAg血清转化率的方案出现,包括延长Peg-INF的使用时间至96周,在NUC医治中添加Peg-INF,把NU替换为Peg-IFN等,但结果其实不令人满意。Ahn教授表示,希望通过对病毒复制的各个步骤及病毒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研制出新的抗病毒方法。

现在彻底清除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病毒的新型医治模式已引入,医治的靶点不仅是病毒还包括对病毒生存起重要作用的宿主细胞因子。这涉及到各种医治疫苗、si-RNA、TLR-7通路激活物、HBV受体抑制剂、重组免疫球蛋白。新出现的几种药物与现有药物相结合将明显提升HBsAg转阴率。

:王妍

点击左下角「浏览原文」,进入APDW专题,









































北京比较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的症状和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zysx/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