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天气凉得快,几场雨,几场风,气温应时而落。宝宝免疫力降低。病生在宝宝身上,却疼在父母身上。
应对这些病症,只有正确的处理才是对宝宝最好的保护。为了保护您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健康,希望您主动学习和了解以下防护知识。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为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由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起病急,口腔粘膜可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多数患儿症状轻微,少数持续发热、精神差、四肢厥冷、呕吐、抽搐、惊厥,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心肌炎、肺水肿、脑干脑炎,甚至导致死亡。
(二)传染源
1.患者:感染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隐性感染者:感染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但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三)传播途径
以下三种途径可以传播手足口病。
1.消化道:经消化道传播。
2.呼吸道: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3.密切接触:通过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疱疹液传播。被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内衣、医疗器具等都可以造成病毒的传播。
(四)易感人群及病原学特征
易感人群: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
病原学特征:温度在56℃以上、紫外线以及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等化学物质可降低EV71病毒和CoxA16病毒等肠道病毒的活性,但是酒精对其无效。
(五)手足口病的识别
1.普通病例的表现(1)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
(2)典型的临床表现
A、起病急,先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B、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
(3)皮疹的特点
A、口腔粘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也常发生,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
B、手和脚的皮疹数量少的有几个,多的有几十个,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混浊液体。有些皮疹不易看到,需要用手沿掌纹触摸才能发现。
C、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D、手足口病的皮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一般不会发生淋巴结肿大。
(4)病程
发热、皮疹和口腔溃疡一般在1周内不经治疗也可痊愈。
注意: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虽然临床症状痊愈了,但一定隔离时间自发病之日起至少14天!!
2.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少数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极少数患儿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的患儿也可能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患儿,尤其是年龄低于3岁的婴幼儿,一旦出现以下特征之一,极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
(1)高热(38.5℃以上)持续2天以上不退。
(2)发热伴有寒战。
(3)面色苍白或变为青紫色。
(4)明显呕吐或头痛。
(5)呼吸浅快。
(6)排除发热、哭闹等因素,心率或呼吸明显增快。
(7)精神倦怠、萎靡。
(8)咳嗽明显加剧或伴有喘息。
(9)嗜睡、易惊、烦躁不安或抽搐。
(10)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
(11)末梢循环不良(肢端凉、苍白或青紫色)。
(12)一般情况虽好,但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或明显降低。
(13)高血糖。
(14)高血压或低血压。
(15)临床或胸片提示合并有肺炎。
(16)心音低钝或心电图异常改变,或心肌酶异常。
(六)患儿的居家治疗
多数手足口病患儿症状轻微,可以居家治疗,但需要提醒家长注意以下事项:
1.患儿应留在家中,不要外出,避免与没有患病儿童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后1周。
2.患儿用过的玩具、碗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使用煮沸消毒或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浸泡,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阳光下暴晒。定期用漂白粉对厕所消毒。
3.家长在接触患儿前、给患儿更换尿布和处理粪便后要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温度适宜。
5.居室内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避免患儿继发感染。
6.休息及饮食:患儿发病1周内应多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溃疡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7.口腔护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溃疡时可涂抹鱼肝油,减轻疼痛。
8.皮疹的护理:患儿的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的清洁干燥。如:疱疹破裂,应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涂擦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如碘伏等。
9.发热的护理:
患儿体温在38.5℃以下,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喝温开水。
患儿体温如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
10.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家长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头痛、四肢抽搐、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医院就诊。由于一般病程为7天左右,故要求自发病之日起隔离至少14天。
(七)预防措施
1.家庭与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
(2)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3)让孩子养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掩住口鼻、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等卫生习惯。
(4)让孩子不要接触患病儿童。
(5)家长在接触孩子前、给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6)奶瓶、奶嘴在婴幼儿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7)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8)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八)你会洗手吗?
1.什么时候应洗手?(1)在接触眼、鼻及口前,进食及处理食物前,以及如厕后。
(2)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染污时,如打喷嚏及咳嗽后。
(3)触摸过公共物品,例如电梯扶手、升降机按钮及门柄后。
(4)为幼童或病人更换尿片后,及处理被污染的对象后。
2.正确洗手步骤(1)开水龙头,清洗双手。
(2)加入肥皂或洗手液,用手擦出泡沫。
(3)用二十秒时间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及手腕,揉擦时勿冲水。
(4)洗擦后才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5)用干净毛巾或抹手纸彻底擦干双手,或用干手机将双手吹干。
(6)双手洗干净后,不要再直接触摸水龙头,用抹手巾包裹着水龙头将其关闭,或泼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或由他人代劳。
(九)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关系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一样,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一)什么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为肠道病毒70型(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A24v)引起。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每于夏秋季节流行,自然病程短。
传染源:
患者眼部分泌物及泪液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部分患者的咽部、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患者眼部分泌物-手-健康人眼或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物品-健康人眼传播。
(二)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主要表现为:眼红,明显眼刺激症状——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本病屡见结膜下出血。
本病为自限性,自然病程1~2周,视力无损害,角膜无基质浸润,一般无后遗症。
(三)隔离期限
隔离至症状消失,且隔离期不少于7天
(一)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
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
腮腺炎由患者和健康带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液飞沫经空气传播。
青春期男性患者,可并发睾丸炎,女性可并发卵巢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膜脑炎,还可并发胰腺炎、心肌炎、乳腺炎等。
(二)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5天或更长的时间内排出病毒。
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腮腺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三)隔离时限
隔离至发病后21天。
(一)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如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可能出现关节、肾脏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冬春季多。
其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尤其是新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给密切接触者,偶可通过带菌的用具传播。发病年龄以2—10岁小儿多见。
(二)临床症状
临床特点——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疹退脱皮。
潜伏期:一般为2—7天。
前驱期:为1天左右。表现突然畏寒,发热38℃—40℃,头痛、恶心、呕吐、咽痛、扁桃体红肿。
出疹期:大多在发病12—36小时内出现皮疹,个别可延缓到2天以后。
皮疹顺序:发热后1-2日开始发疹,始于耳后、颈及上胸部,24小时内迅速蔓延及全身;多于48小时达高峰,继之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2-3天内退尽,重者可持续1周;疹退后皮肤开始脱屑,面部及躯干常为糠屑,手、足掌、指处由于角化层后,片状脱屑常完整;
皮疹特点:典型皮疹为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
其他特征症状:
“巴氏线”
“草莓舌”
“杨梅舌”
(三)隔离时限
隔离至发病后7天。
(一)什么是水痘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
常见并发症:继发细菌感染、水痘肺炎(较常见于婴儿)、胃肠道疱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出血倾向、肾炎、横断性脊髓炎、脑炎、水痘肝炎。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10-24d,一般14-16d。
前驱期:低热或中度发热,同时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头痛,偶尔有轻微的腹痛。咳嗽等。
出疹顺序:皮疹首发于头皮、脸或躯干,逐渐延及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和“四世同堂”。
皮疹特点:疱疹位置表浅,直径为3-5mm,壁薄易破,形似露水滴,周围绕以红晕。疱疹于l-2d内枯干、结痂,数日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
(三)隔离期限
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且不少于病后14天
愿每一位小天使都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的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