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君玲(医院检验科)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α1-抗胰蛋白酶(AAT)、α1-酸性糖蛋白(AAG)和甲胎蛋白(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价值。方法 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58例PHC患者,47例良性肝病患者及41例健康者进行血清AAT、AAG测定,同时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上述人群血清AFP水平。结果 PHC组AAT、AAG、AF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T、AAG、AFP检测对PHC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2.8%、84.5%、72.4%,特异度分别为85.2%、90.9%、83.0%,联合检测对PHC诊断的灵敏度可提高到98.3%。结论 血清AAT、AAG的检测可作为对AFP的补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PHC的诊断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 α1-抗胰蛋白酶; α1-酸性糖蛋白
DOI:10./j.iss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03
甲胎蛋白(AFP)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价值已得到肯定,但仍有20%~40%的PHC患者AFP呈阴性或低值[1],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PHC诊断的灵敏度。本研究旨在探讨AFP、α1-抗胰蛋白酶(AAT)、α1-酸性糖蛋白(AAG)单独及联合检测对PHC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例年3月至年3月本院住院及门诊的肝病患者。其中PHC患者58例(PHC组),其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32~72岁,平均52岁,诊断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年成都会议修订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2];良性肝病患者47例(良性肝病组),其中肝硬化28例、急性肝炎8例、慢性肝炎11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21~67)岁,平均43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另外,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且合格者4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22~61岁,平均39岁。上述纳入研究人群组均排除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心脏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2 方法 上述纳入研究者均为清晨空腹肘静脉抽取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并进行同步检测。AAT、AAG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BNIISystem特种蛋白仪检测,所用试剂、标准液、质控液等均为进口原装配套试剂;AFP采用化学发光法,使用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ACSSE型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进行检测,试剂为原装配套。结果判断:根据试剂盒提供的参考范围,以2.0g/L为AAT阳性的临界值,以1.2g/L为AAG阳性的临界值,以20ng/mL为AFP阳性的临界值。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间AAT、AAG、AFP水平及阳性率的比较 良性肝病组、对照组血清AAT、AAG、AFP水平与PH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良性肝病组、对照组AAT、AAG、AFP阳性率与PH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良性肝病组AAG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PHC诊断的灵敏度 联合检测时只要有一项阳性即为阳性,见表3。
2.3 AFP阴性与阳性PHC患者AAT、AAG水平的分析两类PHC患者间AAT、AAG水平及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
2.4 血清AAT、AAG、AFP检测对PHC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3项指标对PHC诊断的灵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AG、AAT、AFP,特异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AG、AAT、AFP,见表6。
3 讨论
PHC是最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之一,AFP作为目前诊断PHC的首选肿瘤标志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显示,PHC组AFP水平与良性肝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用于PHC诊断的灵敏度为72.4%,但仍有31.9%的良性肝病患者AFP水平增高,特异度为83.0%,故仅凭AFP诊断PHC易造成漏诊与误诊。
PHC患者血清AAT水平比其他良性肝病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外已有其对PHC的诊断价值的报道[4-5]。本研究中,PHC组AAT阳性率为82.8%,AFP阴性PHC患者阳性率为87.5%,与文献报道相符[6];AAT诊断PHC的灵敏度及特异度高于AFP,但低于AAG。对于AFP阴性PHC患者AAT、AAG联合检测阳性率可达93.8%;AFP与AAT联合检测,可将PHC的诊断率提高到94.8%,降低了AFP阴性PHC患者的漏诊率。故AAT与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PHC,检出率可大大提高,尤其对AFP低浓度阳性或阴性病例有临床应用价值。PHC患者血清AAT异常增高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这可能与肝癌细胞合成和分泌增多有关,肿瘤组织自身可以产生并释放AAT,同时AAT作为一种非特异度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肝肿瘤合并细胞坏死和炎症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参与了机体对抗肿瘤的免疫反应,在免疫反应的过程中释放出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诱导肝脏产生AAT[7],AAT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可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PHC患者的AAT水平往往很高,甚至成倍增长。在胚胎组织中AAT的出现与AFP平行,正常肝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后,使原来受抑制的AAT合成功能解除了抑制,胚胎性基因产物再现。
很多短期培养的肿瘤组织及细胞系可以合成AAG类似的或与其有交叉抗原的糖蛋白,提示AAG可能是一种与肿瘤有关的血清成分[8]。AAG是一种较好的非特异度肿瘤标志物[9-10]。肝癌时肿瘤组织自身可以产生并释放AAG,同时机体有抑制肿瘤发展的免疫功能,这一过程可能刺激肝细胞释放AAG,是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反应,最终导致血液中AAG浓度升高。另外,AAG是急性时相反应物,存在于组织细胞中,细菌及毒素对组织细胞的破坏,白细胞吞噬时的分解,可使AAG释放入血。在感染或损伤的情况下,IL-1刺激吞噬细胞释放脂多聚糖,可促进AAG的合成使血中水平升高。本研究显示AAG用于PHC诊断的阳性率为84.5%,AFP阴性PHC的阳性率为81.3%,与文献报道一致[11],AAG与AFP联合检测对PHC的阳性诊断率可提高到96.6%,PHC组AAG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肝病组AA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除感染、炎症等情况下,AAG对PHC诊断的特异度高达90.9%,这有利于肝癌与良性肝病的鉴别。AAG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则可有效地排除肝癌。AAG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良性肝病组AAG水平降低可能和肝细胞受损,影响AAG的合成和分泌有关。因此,血清AAG测定可作为PHC患者辅助性诊断的一个新指标。
综上所述,单独检测PHC患者血清AFP、AAT、AAG浓度,难以获得满意的PHC检出率,但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检出率可高达98.3%,这一结果提示,在PHC的实验室诊断中,应把AAT、AAG和AFP联合检测作为常规肝肿瘤标志物来检测,同时结合超声、影像、病理等检查手段综合考虑,才能减少误诊和漏诊,全面提高肝肿瘤诊断的正确率。参考文献
[1]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8(3):.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病杂志,,8(6):-.
[4]ChioLF,OonCJ.Changesinserumalpha1antitrypsin,alpha1acidglycoproteinandbeta2glycoproteinIinpatientswithmalignanthepatocellularcarcinoma[J].Cancer,,43(2):-.
[5]林晓娥,王淑英,唐蕊,等.血清α1-抗胰蛋白酶、胆碱酯酶及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6(6):-.
[6]解渝,许国荣,张小海,等.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测定和甲胎蛋白阴性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J].陕西医学检验,,16(4):13-14.
[7]McmillanDC,WotherspoonHA,FearonKC,etal。Aprospectivestudyoftumorrecurrenceandtheacute-phaseresponseafterapparentlycurativecolorectalCancersurgery[J].AmJSurg,,(4):-.
[8]AlexandrakisMG,CoulocherisaSA,BourosD,etal.significanceofalpha-2macroglobulin,alpha-1-acidglycoprotein,andC-reactiveproteininpleuraleffusiondifferentiation[J].Respiration,,67(1):30-35.
[9]戴一扬,程家欣,徐伟红,等.免疫抑制酸性蛋白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测定和意义[J].浙江医学,,22(7):16-17.
[10]肖亮生,陈小晶,陈曼娜,等.血清PAB、AAG、C3、C4的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J].吉林医学:综合版,,25(3):12-13.
[11]解渝,许国荣,张小海,等.血清α1-酸性糖蛋白测定与甲胎蛋白阴性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1(4):-.
本文来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说明:凡注明来源的均属转载,转载仅为了分享专业知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改正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