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助阳诱导瞑眩治疗乙型肝炎

国内外大量临床资料提示,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发病、临床表现及预后转归上都不同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的特点是:青壮年发病比例高,男性多,潜伏期长,起病缓,多数隐匿,无发热或低热,黄疸发生少而轻,转氨酶增高后持续时间长,易反复,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者多。我们在近年来用中医理论探讨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摸索出用温阳通阳法治疗本病,现将我们的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中医理论认为阳气对生命有主导作用,它在生理上首先具有卫外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一般来说,疾病初期,病位表浅,阳气亢盛,而在疾病后期,病变深沉,阳气相对较弱。肝炎时外邪入侵,若阳气盛、正气强,可起而与邪剧争,出现湿热熏蒸亢盛,黄疸明显,病位偏上,病势向外,偏于气分等以腑病为主的见证。阳弱者,正气较虚,抗邪无力,可出现正邪相持的局面;故虽然有湿热之象,但与阳盛者相比,则有起病较缓,黄疸较轻或无黄疸,病位偏下,病势隐潜,偏于血分脏病为主的见证。而阴阳气血俱弱者,则表现为正不敌邪,故临床表现为病势起伏剧烈,重度黄疸、血热妄行迅而转为阳衰阴盛、四肢厥逆,出现内闭外脱等危象。“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叶天士把人的素体阳气强弱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作了简炼的概括。从现代免疫学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对肝病的发展和修复占重要地位。大量的研究证明肝病时多有细胞免疫异常,但细胞免疫的异常是肝病的原因还是结果尚不能肯定。《灵枢?百病始生》篇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即言外邪必须与人的易感性相结合才能发病。前述乙型肝炎的潜伏期长,起病缓,黄疸少而轻,恢复较慢,容易转向迁延型或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具有抑制阳气,易于深入营血脏腑和络脉、缠绵难祛的湿热毒邪。

二、阳气具有温养脏腑经脉的作用。肾为阳气之根,内藏“元阳”,在“元阳”的温煦鼓舞下,肝阳得以疏泄气血,温养筋脉;脾阳得以幹旋上下,生化气血。整个脏腑的功能在“元阳”的鼓舞下呈现生气勃勃的局面。设若阳不足,则气血势必运行滞缓,上下交通因而失畅,整个脏腑功能必将逐渐缓弱无力。加之毒邪入里,无力驱邪,造成正邪相持。在长期相持过程中,脏腑的阳气进一步削弱,一个生机勃勃的脏腑气化活动过程便逐渐趋于僵滞,这可能是肝炎的慢性化原因。大量资料表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缺乏清除病毒的防御机能,是导致HBsAg长期滞留体内,从而促使乙型肝炎转向慢性化和发展为肝硬变的原因。据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的统计,HBsAg持续阳性的例中,发生肝硬变者48例(24.2%),发生癌变者19例(9.59%);而HBsAg阴性的例中,发生肝硬变者仅18例(5.64%),发生癌变者3例(0.94%)。可见,阳气不足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含义是相通的。因此,扶助阳气,温煦脏腑经络,促使脏腑功能活跃,阳气旺盛,阳气与毒邪由相持转向激化,则可能缩短病程,促使慢性肝炎的恢复。

在我们治疗的一组(20例)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共中14例行肝穿术得到病理证实)中,运用通阳助阳法,有4例在两周内出现GPT的急剧上升,同时伴有较明显的湿势蒸腾见证,如舌苔黄腻、尿黄、胃纳减少等,然后再改予清热化湿法治疗,共中3获得显效,使长期不正常的酶、絮试验都能在三周内迅速降至正常,症状亦改善;另1例肝功能在降至正常后发生轻度反跳。这种先升高转氨酶以缩短正邪相持局面的治法由此得到了初步验证。例如患者陈××,男性,31岁,战土,住院病历号。三年前发现肝功能异常:HBsAg1∶,HBeAg(+),抗-HBe(-),抗-HBc抑制率99%。于4年6月入院。经临床及肝穿术病理诊断为乙型慢性活动型肝炎,曾先后服用“复肝能胶囊Ⅰ号”及中药活血凉血、健脾利湿等方法治疗,肝功能各项指标一直未能正常,5年3月转由我组治疗。第一步先予通阳助阳方剂12剂,即出现胃纳减退、尿色变深等症状,同时伴有GPT上升至单位以上。第二步以清热解毒、宽胸开结为主,三周后症状显著好转,GPT降至单位。第三步加入小量助阳通络药物,三周后GPT降至单位以下,症状明显好转,尿色转淡。连续两次肝功能复査结果:GPT单位以下,TTT6单位,胆红素6单位以下,抗原抗体系统:HBsAg1∶64,HBeAg(-),抗-HBe阳性。临床近期治愈,于5年6月10日出院。

在无效的3例中我们发现其GPT几乎没有较大的波动,一般均在~单位,而且症状多不明显,处于正邪长期相持的局面。因此我们初步认为,不出现正邪的激烈交争,正邪相持的局面就不能终止。中医所谓:“欲降先升”“上行极而下”等理论,特别是外科对痈疽的认识和治法,对我们不无启发。如《外科正宗》卷一指出:“痈者壅也,为阳,属六腑,毒腾于外,其发暴而所患肤浅,因病原禀于阳分中,阳气轻清而浮,浮故易肿易脓易腐易敛,不伤筋骨而易治。疽者,沮也,为阴,属五脏,毒攻于内,其发缓而所患深沉,因病原禀于阴分中,阴血重浊而沉,沉故不易肿易脓易腐易敛,伤筋蚀骨而难治。”我们的治疗思路正是受此启发而制定出来的。

三、阳气宜通不宜郁。正常情况下,阳气内温脏腑经络,外达肌肤皮毛,周而复始地循环,但在湿热、痰浊、瘀血、水饮的影响下,阳气的运行受阻,会加重病情,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故《内经》指出:“阳气挡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多处指出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治之各通其脏脉”。上海传染病总院曾报道使用参三七注射液治疗一组(26例)由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血瘀型慢性肝炎,13例于治疗后6周内GPT发生反跳,2例伴轻度黄疸,LBT同时相应增高,有如一次肝炎急性发作。但经坚持治疗,此13例中有12例获得显效,1例好转。他们推测这种现象可能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被激发与提高有关。从中医角度讲,正是瘀血将去,阳气得通,邪气有外出之机的表现。在乙型慢性肝炎患者中,除了阳气不足可以形成正邪相持的局面外,更多的是由于瘀血、痰湿等原因造成的阳郁不通,使机体出现了免疫耐受性。因此,疏通阳气在本病的治疗中显得更加重要。

四、由阴引阳,驱邪外出。肝、胆经位于阴阳之界畔,为由阳入阴或由阴出阳之枢纽。任何外感疾病,多按由阳入阴即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顺序传变;又按由阴出阳即由里出表、由深到浅的顺序恢复。因此,足少阳胆经经气是为疾病能否阻止在阳经及能否由阴出阳的关键,故有“少阳为枢”“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李东垣亦谓:“胆气春升则万化安”,意即少阳阳气若得生长,则五脏皆获生机,反之则不生不化。据此,我们制定了由阴引阳、驱邪外出的治疗方案。如患者杨××,男性,25岁,住院号。患者于4年7月普检时发现HBsAg阳性,GPT单位,未予特殊治疗,11月初GPT单位时症状仍不明显,临床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收住院。经抗原抗体系统检查:HBsAg>1∶,HBeAg阳性,抗-HBe抑制率>50%。肝穿术病理诊断为迁延性乙型肝炎。我们先用由阴引阳、驱邪外出的方法进行治疗,服药10天后,出现巩膜黄染、舌苔黄腻、尿黄加重及脘腹闷胀等症,GPT升至单位以上,胆红素1.6/1.0毫克%,然后减去引邪出阳的药物,加强清热解毒利湿的治疗。再服三周,症状明显好转,胆红素6单位以下,GPT单位。加入通腑泻热的药物后再服三周,胆红素6单位以下,GPT单位。原方再服三周后,症状已不明显,胆红素6单位以下,TTT3单位,GPT单位以下,以后复査仍全部正常,HBsAg1∶8,HBeAg转阴,抗-HBe转阳,抗-HBc53%。临床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第一个月肝功能全部正常,第二个月肝功能仍正常,HBsAg转阴,HBeAg仍阴性,抗-HBc抑制率78%,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运用本治法亦曾引起某些医师的顾虑,认为有可能会导致碎屑样肝坏死,但我们实践表明,转氨酶的升高及下降,症状的出现及消失,都与中药的变化有关,而且出现药后高酶者,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据Don及Ken氏等从体外实验观察到的所谓碎屑样肝细胞坏死,是指单核的细胞(包括T及K细胞),在肝实质中的浸润,通过T细胞的淋巴毒及K细胞的杀伤作用使单个肝细胞消失,并不是以中性白细胞浸润及渗出为主的“坏死”。且暴发性肝炎被抢救成功者证明:肝细胞大块坏死后常不发生硬化。此外,大多数肝细胞碎屑样坏死改变也不遗留纤维化。相反,另有一些虽然肝细胞并无坏死,GPT一直正常者却不断发展为肝硬化。

上述方法是我们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工作中的初步观察和体会,但却提供了治疗方面的新途径,有待于继续总结经验,以冀提高中医中药治疗乙型慢性肝炎的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zysx/15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