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查在全球的研究或者应用中也称为肝脏检测(LiverTests)或肝脏化学(LiverChemistry)。主要是指对于下列一些指标的联合检测,包括:胆红素(BIL)、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在这些指标中,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和GGT是酶学检测指标,其中GGT和一些疾病的预后有关;ALB和凝血酶原时间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BIL反映肝脏的转运功能。
在临床试剂应用中,会设定一个正常值。但是,肝功能正常值的设定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统计学的正常,这也是通常行业规定的实验室正常值,来自于健康受试者的95%可信区间,当然,也就受参照人群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生物学的异常,也就是说,设定的阈值和疾病的进展、并发症以及预后有关。
肝脏的酶学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受到种族、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运动、妊娠、吸烟、溶血、肌肉损伤和食物(如BIL、ALP)的影响。变化的范围可从4%~40%,同一标本的ALT实验室检测变化可在4%~9%,检测值变化范围为39~85U/ml。不同实验室检测值进行比较的最好方法是比较检测上限。
肝功能检查的异常并不一定就是一种疾病。一项英国的前瞻性研究对例肝功能异常但没有明确肝脏疾病的人群随访2年,只有32例(2.5%)有肝脏疾病,其他的人群无原因可解释,也没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酒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BIL疾病以及肝脏肿瘤。另一项英国的回顾性研究,对平均随访3.7年的例检查者分析,其中21.7%(n=)有一项肝功能异常但没有明确的肝脏疾病。结果发现,共例(5.2%)有肝脏疾病,包括HBV感染(3%)、HCV感染(9.6%)、酒精性肝病(30.6%)、肝硬化(16.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2.3%)、肝细胞癌(6.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7.2%)、铁沉积(1.4%)和其他(4.4%)。肝功能异常还具有预测疾病预后的意义,有研究显示,消化道或腹膜肿瘤患者1年的病死率达到12%,泌尿生殖器官肿瘤患者1年的病死率可达4.8%。
临床上发现肝功能异常,需要评价症状、临床环境、危险因素,然后再评价肝功能异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肝功能异常的持续时间和改变比例。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用药史,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肝炎、饮酒、营养品和食品(各种菌类)、肥胖、体质指数,其他还有中草药、肝癌、肝硬化、心力衰竭、糖尿病、血脂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疾病等,在重症监护、败血症、妊娠、儿童、新生儿、肠外营养等不同科室的不同患者,肝功能异常可能有不同的意义,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总之,肝功能异常首先可能是肝脏损伤,但是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替代标志物。除了考虑病毒性肝炎以外,大部分肝功能异常是由于饮酒、营养品、肥胖、代谢异常、肿瘤、系统性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所引起。但需基于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或混合性的肝功能异常类型谨慎地逐步排除肝脏疾病,并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医院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白癜风专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