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丙型病毒性肝炎,医患同行

今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六个“世界肝炎日”。目前,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肝炎仍是病毒性肝炎,而其中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早已被人们熟知,并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和专家指导下的规范抗乙肝病毒治疗的大力开展,我国已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降低到“中流行区”,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逐年下降。而针对肝脏的另一名隐性杀手——“丙型肝炎病毒”却鲜有人知。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人群均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易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2.8%,约1.85亿人感染HCV,每年因HCV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约35万例。但是,由于HCV感染具有隐匿性,多数感染者并不知道已感染HCV,因此,全球确切的慢性丙型肝炎(CHC)发病率尚不清楚。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感染后症状与乙肝相似,但临床上肝炎症状一般较轻。检测丙肝患者血清会发现,表征肝炎程度的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常常处在正常范围内或在正常范围上下来回周期波动。因为这种隐匿性,丙型肝炎常常被人们忽视,当病人感受到身体不适的时候,往往已经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丙肝在诱发肝硬化、肝癌方面的能力远大于乙肝,从这方面考虑,它是比乙肝危害性更大的病毒性肝炎。

1.传播

丙肝病毒是一种血液传播病毒。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为:以共享注射器具方式注射毒品;在卫生保健机构中,重复使用或者未彻底消毒医疗器械(尤其是针筒和针头);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丙肝病毒也可通过性方式传播,并且可从受到感染的母亲传给其婴儿。

附:丙肝不会通过母乳、食品或水传播,也不会通过与感染者拥抱、接吻以及共用食品或饮料等偶然性接触传播。

2.症状

丙肝的潜伏期为两周至六个月。起初受到感染后,大约80%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出现急性症状者可能会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尿色变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痛和黄疸(皮肤及眼白发黄)。

3.诊断

由于急性丙肝病毒感染通常没有症状,因此在急性期很少有人得到诊断。可分两步对丙肝病毒感染作出诊断:利用血清学检测来筛查抗丙肝病毒抗体,这可确定已经受到病毒感染的人员;当抗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测呈阳性反应时,就需要对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进行核酸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慢性丙肝病毒感染。

当得到慢性丙肝感染诊断后,感染者应当接受肝脏受损程度评估(纤维化和硬化)。这可通过肝脏活检或者非创伤性检测方法(肝脏瞬时弹性测定仪)来评估。

4.高危人群

早期诊断能够预防可能因感染带来的健康问题并防止病毒传播。丙肝病毒感染较高风险的人群包括:

注射吸毒者;

在感染控制做法不够充分的卫生保健机构中接受了血液制品或者创伤性操作的人;

由受到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生下的儿童;

有受到丙肝病毒感染的性伴侣;

艾滋病毒感染者;

有纹身或者穿耳洞的人。

5.治疗

丙肝治疗目标是“治愈”。传统的标准化方案是以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疗法为基础,疗程48周左右。约有半数病人可以得到治愈,但会经常出现不良反应。

近期,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这些药物比老式疗法更有效、更安全且耐受性更好。直接抗病毒药物疗法可使大多数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且治疗时间更短(通常为12周)。

6.预防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避免不良性行为等),丙肝也是可以预防的。

7.展望

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首次通过了“-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该战略强调了全民健康覆盖的关键作用。其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意在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具体目标是到年使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人数减少90%,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数减少65%。医患同行,消除病毒性肝炎指日可待。

为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我院脾胃病科将会发布一系列病毒性肝炎科普知识,同时将举行相关义诊活动,详细的活动安排敬请







































鐧界櫆椋庢不寰楀ソ鍚?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鏈涓撲笟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zlyz/3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