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体检有助于尽早发现病灶的存在,尤其是有肝炎(乙肝、丙肝)病史的人群。
近日,乙肝患者张先生(化名)医院感染科肝病综合门诊复查,复查结果显示,他的乙肝感染已经实现了临床治愈,不仅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并且还出现了表面抗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能力。
“明明有定期检查肝功能,怎么还突然得了肝病。”临床常有人遇到这样的情况,每次查肝功能都显示正常,可是突然却被告知得了肝硬化或肝癌,不少患者对于自己被查出患有肝病很是吃惊。
医院普通外科一区主任医师、博士张斌对此表示,很多患者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肝功能正常就代表自己肝脏是好的。张斌提醒,肝脏代偿能力非常强,单检查肝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日常预防或早筛肝病方面,除了定期检查肝功能,还需要检查其他的一些项目以全面评估肝脏的状态。
肝脏代偿能力强
需要多项检查全面评估状态
张斌介绍,肝脏是一个代偿能力特别强的器官,正常人大约只需要使用部分肝脏细胞,就足以满足日常所需。即使一部分肝细胞损坏,还有其他肝细胞可以正常运作,维持生命。肝脏还缺乏痛觉纤维,即使出现一些小问题,人体也感觉不到很明显的不舒服。因此,肝病、肝硬化、肝癌在早期阶段不容易被发现。
“肝功能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肝脏病变。”张斌说,通常肝功能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和代谢相关的指标以及肝脏基本状况,可以看出是否有胆汁淤积,肝脏有没有炎症以及损伤的程度。但在肝脏损害早期,许多患者肝功能化验结果正常,只有当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出现肝功能化验结果的异常。因此,只通过肝功能检查做初步了解,并不能确诊是否患有肝病、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想知道肝脏是否健康,仅仅查肝功能不够,还需要进行肝脏彩超、甲胎蛋白(AFP)等检查。
张斌介绍,甲胎蛋白是肿瘤标志物之一,临床主要用于肝癌、生殖腺胚胎组织的筛查;肝脏彩超可以直观地了解肝脏的外观和质地,有无肿块。“必要时,还可以增加肝脏硬度检测、HBV—DNA(有乙肝者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便更好地全面了解目前肝脏的情况。”张斌说。
张斌表示,定期体检有助于尽早发现病灶的存在,尤其是有肝炎(乙肝、丙肝)病史;长期大量饮酒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有肝癌家族病史等人群,最好每半年体检一次。
当发现肝脏占位或甲胎蛋白(AFP)升高者,两者有其一者或者都存在时,为避免误诊误治,提高早期诊断率,应及时到肝胆外科专科就诊,完善肝脏MRI/CT平扫+增强等相关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作出下一步治疗。
乙肝癌变需要过程
定期复查、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阻断
乙肝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是诱发原发性肝癌的最大病因。全球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乙肝相关肝癌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2/3以上。目前,我国感染人数最多的肝炎病毒仍然是乙肝病毒,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乙肝病毒感染者约万人,需要治疗的大约有万到万人。
张斌表示,乙肝不会突然癌变,一般经历乙肝、肝硬化、肝癌这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5—10年。只要在这期间发现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如定期复查、抗病毒治疗等,就能够有效阻断其演变为癌。
乙肝又被称为乙型肝炎,它主要是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炎症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该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何溪介绍,乙肝病毒主要以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高危性行为等3种方式传染,它进入人体肝脏后,会在肝细胞核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也就是cccDNA),寿命长约14年,性状十分稳定,关键是可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组,成为人体基因的“一分子”,源源不断产生病毒,极难根治。
乙肝不仅会传染还会让肝细胞反复出现炎症、纤维化,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急性发作还有可能引起肝细胞短时大量坏死导致肝衰竭,危及生命。
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肝炎最实际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乙肝疫苗接种。有研究显示,全民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可在10年后有效地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0%降低至1.3%。并在16年后使肝癌发病率明显降低。
“过去,乙肝是被普遍认为无法治愈的,会终生携带病毒。”何溪提到,随着研究的深入,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提出“临床治愈”概念,一旦获得临床治愈,肝癌风险大幅度下降,抗病毒药物也有望停用,患者可获得与正常人一样的健康生活。
何溪介绍,临床治愈,也称功能性治愈,即停止治疗后仍保持HBsAg阴性(伴或不伴抗-HBs出现)、HBVDNA检测不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
早发现早诊断
晚期肝癌也有治疗希望
目前,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排名第五的常见恶性肿瘤,同时也是肿瘤致死的第二大病因。在我国,肝癌患者好发年龄集中在40岁—55岁,由于肝癌早期时症状隐匿,当出现症状时,均已达中晚期。
而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1/3以上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张斌提到,肝癌和所有肿瘤一样,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今对于肝癌的治疗也有很多种方法。
肝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日渐丰富,已发展为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已明显提高。对于能手术切除的,优先选择手术切除,外科手术可对其进行治愈性治疗。肿块直径越小,手术效果越好。
“即使是无法手术的中、晚期肝癌,也能通过治疗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张斌说,对于不能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以考虑带瘤生存。通过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应用各种局部治疗方法延缓病情进展,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还有患者通过积极治疗,争取到了手术机会。
张斌介绍,肿瘤的局部治疗包括介入、消融治疗,其中,经皮肝穿刺消融治疗由于其疗效确切,可直接杀灭肿瘤,对正常肝组织影响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对于合并肝硬化和复发的肝细胞性肝癌是合适的选择。此外,化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也是肝癌的治疗手段。
■相关
乙肝临床治愈知多D
为什么要实现乙肝临床治愈?何溪提到,有关数据显示,未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和达到临床治愈的乙肝患者,5年肝癌发生率有很大差别,临床治愈的慢性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仅为0.6%—1.88%,远远低于前两类人群。
慢性乙肝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HBV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原发性肝细胞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主要有口服抗病毒药和干扰素两大类。其中,乙肝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乙肝比较重要的一步,也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因为只有长期抑制或者清除乙肝患者体内的病毒,乙肝病毒才能长久稳定,才能阻止病情发展,减少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对于优势人群,可以尝试联合干扰素这类免疫调节剂进行临床治愈治疗,追求更好的疗效。”何溪说。
“但不是所有乙肝患者都能实现临床治愈,也不是每个乙肝患者都应该追求临床治愈。”何溪介绍,乙肝患者的病情发展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在这四个阶段中,免疫清除期是提高乙肝转阴概率的关键阶段。
如果是严重肝硬化不适合打干扰素的患者,核苷类抗病毒治疗时间短、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IU/ml、乙肝“大三阳”的患者,追求临床治愈,成功率较低。这几类患者可先服用抗病毒药物达到目标值后,再考虑联合干扰素治疗追求临床治愈。
“达到临床治愈后,仍需进行规律随访。”何溪说,虽然治疗可以将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但在临床治愈后的半年内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对肝脏进行严格监测,而且还要制定长期随访方案,动态掌握病毒及肝脏情况。
乙肝治疗的长远目标是将肝癌的发生风险降低至最低,乙肝病毒经过口服非核苷类似物治疗后,随着乙肝DNA的被控制,从长远看来,肝癌的发生风险大大地降低,但相对于普通人群,肝癌的发生风险仍高。
乙肝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不能依赖药物治疗。在生活当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以防引发肝癌。
不要喝酒、抽烟。要注意戒酒戒烟,不要给肝脏过大的负担,肝主要是负责解毒的,酒精进入人体之后,需要经过肝脏解毒之后才能排出,长期饮酒容易让肝细胞变性,甚至坏死。
“酒精可引起三大类肝脏疾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这些都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癌。”张斌介绍,人体摄入的酒精90%由肝脏代谢,长期每天饮用酒精的人群,其肝脏疾病或肝硬化的发病是不饮酒者的23倍和13倍,而且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其相对风险也增加,因此该类人群也属于肝癌的高危人群,戒酒后大多数酒精性肝病可缓解。若能去除饮酒这一因素,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可减少约1/10。
而抽烟对人体所有的器官都是有影响的,烟草中含有多种有毒的化学物质,都可以加重肝功能的损害,还会抑制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功能。
不要过分劳累及熬夜。过度劳累至体力不支,会影响到肝脏的供应,一旦肝的抵抗力慢慢变弱,乙肝病毒就会疯狂地复制,病情也会越来越严重。充分的休息与睡眠是肝炎患者的基本保健之道,肝细胞的修复只有在深度睡眠时才有效地进行,只要平常觉得精神饱满,或是活动后不觉得累,就达到了充分休息的状态。
运动娱乐要适当。肝炎患者可采取适度、缓和、有氧的运动,如:走路、骑脚踏车、游泳、打球等,每天运动30分钟即可。可增加免疫力及身体的耐受力,保持轻松的心情。
此外,切忌乱用药物。大部分的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分解和吸收,再输送全身,或者是药效发挥完毕后产生的废弃物质,也需要肝脏来代谢。因此,不少药物都会对肝脏产生一定副作用。建议尽量避免乱用、滥用某些抗生素、中成药等药物,长期用药混乱或盲目用药容易产生耐药性,使疗效大打折扣,还可能损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