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病毒感染1病毒性肝炎

儿童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40330/4364856.html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

只有HBV为DNA病毒,其余均为RNA病毒。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HCV:黄病毒属;HDV:一种缺陷的RNA病毒,与HBV同时感染。

流行病学

甲、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以急性肝炎多见;

乙、丙、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易转为慢性肝炎。

病理

①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以气球样变最常见;

②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③重型肝炎:肝细胞大量广泛坏死;

④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及小胆管内有胆栓形成;

⑤肝炎肝硬化: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总病程一般为2~4个月。

(1)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恶寒、乏力、纳差厌油、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甲、戊型肝炎)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疼痛。(丙型肝炎)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半年,可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尿黄等症状,体征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等。

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死因。有以下三个要点:

黄疸(胆红素每日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μmol/L)、出血(PTA≤40%)、肝性脑病。

(1)急性重型肝炎:病程在2周以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综合征。

(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程在15日~26周。

(3)慢性重型肝炎:

①早期:30%<PTA≤40%,未出现腹水和明显的脑病;

②中期:Ⅱ度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20%<PTA≤30%。

③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严重感染,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PTA≤20%。

淤胆型肝炎

①黄疸持续3周以上;

②大便颜色浅,皮肤瘙痒;

③黄疸深,但消化道症状轻、ALT、AST升高不明显,PTA>60%。

肝炎肝硬化

(1)代偿性肝硬化:乏力、纳差腹胀。可有门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2)失代偿性肝硬化:明显肝功能异常,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阴性,但HBVDNA阳性,并可有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HBV携带者

(1)慢性HBV携带者: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但肝功能正常,无临床症状。(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除血清HBsAg阳性,其余抗原和HBVDNA均阴性,肝功正常,无症状。

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肝功能

血清转氨酶:ALT为目前诊断肝炎最有价值的酶活力测定。

①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至病程4~6周降至正常,如超过3个月转氨酶仍高,提示有慢性化倾向。②慢性肝炎、肝硬化时酶的升高幅度常较急性肝炎低。③重型肝炎时,ALT从高水平逐渐下降,血清胆红素却不断上升,形成“酶胆分离”现象。

④急性肝炎时AST/ALT<1,重型肝炎时AST/ALT>1。

血清胆红素(Bil):明显升高提示肝脏损伤严重或有胆汁淤积。

急性肝炎患者胆红素长期持续异常则有慢性化可能;胆红素在短期内剧增则提示病情恶化。

蛋白质:肝脏损伤严重(中、重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等),白蛋白常减少,球蛋白常增加,A/G比值下降或倒置。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A≤40%,为重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如PTA<20%则预后不良。

血胆固醇:血胆固醇明显减少常提示肝病病情严重。淤胆型肝炎、胆道梗阻时胆固醇常有升高。

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淤胆型肝炎、胆道梗阻时常明显升高。

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或进行性升高提示肝细胞癌。

病原学

(1)甲型肝炎:

①抗-HAVIgM,提示近期感染,用于早期诊断;

②抗-HAVIgG提示既往感染。

(2)乙型肝炎:

HBsAg

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提示现症感染

抗-HBs

唯一保护性抗体,见于乙肝恢复期、HBV既往感染者和乙肝疫苗接种后

HBcAg

血液中检测不到

抗-HBc

最早出现的抗体,抗-HBcIgM提示现症感染,抗-HBcIgG提示既往感染

HBeAg

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标志

抗-HBe

病毒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

HBVDNA

病毒存在和复制最可靠的直接证据

HBV现症感染(任一项即可确定):HBsAg、抗-HBcIgM、HBVDNA

(3)丙型肝炎:①抗-HCVIgM阳性多见于现症感染;②HCVRNA表示体内有HCV复制,有传染性,用于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

诊治及预防

诊断

急性肝炎:病程6个月+乏力纳差恶心厌油+ALT升高+有/无黄疸

慢性肝炎:病程>半年

急性重型肝炎:病程2周内+黄疸迅速加深(每日上升≥17.1μmol/L)+出血(PTA≤40%)+肝性脑病

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程15日~26周+黄疸迅速加深(每日上升≥17.1μmol/L)+出血(PTA≤40%)+肝性脑病

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病病史+黄疸(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出血(PTA≤40%)

淤胆型肝炎:黄疸>3周+皮肤瘙痒+大便变浅+PTA>60%

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史+消化系统症状+肝功能受损、门静脉高压

鉴别诊断

各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抗EB病毒抗体IgM早期阳性、异常淋巴细胞10%以上

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服用肝损害药物或接触有毒物质史

酒精性肝炎:长期嗜酒史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体型肥胖

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脏炎性损害或胆汁淤积,血清IgG或γ球蛋白升高

治疗

急性肝炎:多为自限性,一般不需抗病毒治疗。急性丙型肝炎可考虑应用抗病毒治疗。

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关键治疗。

(1)抗HBV药物:

干扰素(IFN)

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

优点

疗程相对固定;

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

疗效相对持久,无耐药变异。

口服给药,方便安全、耐受性好,依从性好;直接抑制HBV复制,作用较强;不良反应少而轻微;肝功能失代偿者亦可使用。

缺点

需要注射给药,不良反应明显,

患者依从性差;

肝功能失代偿者不适用

疗程不固定,需长期给药,可发生耐药;

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疗效不持久,

停药后极易出现病情反复甚至恶化等。

达到基本疗效后,仍应继续用药。

(2)抗HCV药物

干扰素(IFN)是抗HCV最有效的药物。IFN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最佳方案。

重型肝炎:

①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②病因治疗;

③促进肝细胞再生;

④抗内毒素血症;

⑤防治并发症;

⑥人工肝支持系统和干细胞移植;

⑦肝移植。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①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之日起隔离3周,接触者可进行医学观察45日;

②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

主动免疫

用于新生儿和高危人群的乙肝预防。

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被动免疫

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及意外暴露的被动免疫,

出生后或暴露后的24小时内(时间越早越好)注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zlyz/1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