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大医学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北大医学发展理念,践行大学临床医学+X战略,布局北大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平台,探索建设跨学部、跨学科交互融合、创新发展的学术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
年3月起,北医官微开设了“科研成果扫描”栏目,为读者及时介绍北大医学最新科研成果,进入年,本栏目将持续为您呈现,共同见证北大医学“双一流”建设成果!
课题内容
发表期刊
作者
利用CRISPR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患有艾滋病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长期重建
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
邓宏魁
陈虎
一种安全有效的CART治疗方法
NatureMedicine
朱军
陈思毅
应志涛
全面两孩政策对出生人口数量及出生相关特征影响研究
BMJ
刘建蒙
乔杰
李宏田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补充维生素和大蒜素对胃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的影响:随机对照干预试验
BMJ
潘凯枫
李文庆
游伟程
“a”决定簇的准种特征是HBVC2亚型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风险的潜在预测指标:一项前瞻性巢氏病例对照研究
Gut
李杰
王杰
庄辉
两步法策略将成纤维细胞谱系重编程为功能成熟的人肝脏细胞
CellResearch
邓宏魁
眼界面金属涂层纳米网透气无刺激的透明水凝胶隐形眼镜
ACSNano
段小洁
王凯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亚洲多中心、单臂、开放临床III期试验
TheLance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魏来
利用非天然氨基酸构建光切换转导的慢病毒载体
NucleicAcidsResearch
周德敏
详细内容即刻呈现
1《利用CRISPR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患有艾滋病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长期重建》
CRISPR-EditedStemCellsinaPatientwithHIVandAcuteLymphocyticLeukemia
文章类型
Article
影响因子
70.
文章简介
年9月11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邓宏魁研究组、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研究组及首都医科医院吴昊研究组合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发表了题为《利用CRISPR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患有艾滋病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长期重建》(CRISPR-EditedStemCellsinaPatientwithHIVandAcuteLymphocyticLeukemia)的研究论文,建立了基于CRISPR在人成体造血干细胞上进行CCR5基因编辑的技术体系,实现了经基因编辑后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人体内长期稳定的造血系统重建。在成体造血干细胞上的基因编辑并不会对其他组织器官及生殖系统产生影响。该工作初步证明了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行性和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将会促进和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的发展。
本研究将CCR5敲除后供者来源的CD34+成体造血干细胞回输到患有白血病合并艾滋病的患者体内,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移植重建及基因编辑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发现:(1)在供者来源CD34+细胞上实现了17.8%的CCR5基因敲除效率;(2)移植后4周,患者白血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供者型骨髓细胞嵌合率达%;(3)经过长达19个月的随访发现,患者白血病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供者型细胞完全嵌合,骨髓细胞中能够持续检测到CCR5基因编辑;(4)为了初步探索治疗的有效性,对该患者短暂停止服用抗HIV病毒药物。在短暂停药期间,CCR5基因编辑的T细胞表现出一定程度抵御HIV感染的能力;(5)19个月的观察中并未发现基因编辑造成的脱靶及其他副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基于CRISPR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在患者体内实现长期稳定的基因编辑效果,经过编辑后的成体造血干细胞能够长期重建人的造血系统。
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在HSPCs中编辑CCR5基因并移植到患有HIV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体内,使病人的急性淋巴白血病得到完全缓解。携带CCR5突变的供体细胞能够在受体体内长期存活达19个月,能够分化成多种谱系细胞并保持基因编辑状态,没有看到脱靶或其它遗传相关的副作用。这一研究首次在人体内探索了基因编辑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对于推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工作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及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的大力支持。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医院吴昊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徐磊博士、王军博士、博士生刘宇林及谢良福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李程教授、博士生王龙腾为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邓宏魁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员,-年当选为国际干细胞生物学学会(ISSCR)理事会理事,目前担任Cell及CellStemCell等杂志的编委。在Nature、Science、Cell、CellStem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余篇,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做出多项开创性的贡献,尤其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细胞命运转变方面在国际上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1)利用化学小分子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全能性特征的干细胞(ExtendedPluripotentStemCells,EPS细胞)(Cell);(2)首次实现完全使用小分子化合物逆转“发育时钟”,让小鼠体细胞重新获得多潜能性(Science),该成果开创了全新的体细胞重编程体系;(3)建立了一套更高效的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化学多潜能干细胞(CiPSC)的方案(Cell),揭示了化学重编程不同于传统重编程的分子机制;(4)实现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小鼠体细胞成为功能性神经元(CellStemCell),通过结合信号通路和染色质结构调节实现对细胞命运的操纵成为细胞重编程研究的新范式;(5)发现促进分化的关键基因可以替代多潜能性关键基因,实现体细胞重编程,并由此提出细胞命运决定的“跷跷板模型”(Cell),为研究细胞命运决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陈虎教授
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全军造血干细研究所所长
军事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主任医师。担任全军放射病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解放军医院CTC细胞免疫治疗中心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细胞与基因研究治疗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秘书,第三军医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北京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学会委员,北京市第三届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库成员。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20余年。此文章修订期间,陈教授于年7月24日20时50分在北京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7岁。该论文发表也是对陈虎教授最真挚的缅怀!
2《一种安全有效的CART治疗方法》
Asafeandpotentanti-CD19CARTcelltherapy
文章类型
Article
影响因子
30.
文章简介
NatureMedicine杂志发表医院朱军教授课题组和美国南加州大学陈思毅教授实验室共同完成的题为“Asafeandpotentanti-CD19CARTcell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CD19CAR结构区的适当修饰,可有效降低CD19CART细胞治疗引起的严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ytokinereleasesyndrome,CRS)和神经毒性,但又不影响治疗有效率和持续时间。
该研究利用计算机蛋白结构模拟,适当改变了CAR的铰链区和跨膜区结构,设计了一款新的CD19CAR。这种轻微的蛋白结构改变,使CAR传递的信号发生微妙改变,CART细胞激活后的细胞因子水平适当下降,细胞增殖适当放慢,但肿瘤细胞杀伤活性不受影响。动物模型试验证明,这款新型CD19CAR的抗肿瘤活性不变,但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下降,在试验动物未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该研究还对新型CD19CART细胞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入组了25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测试了低、中、高不同CART细胞剂量,并对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特别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和神经毒性进行了严密观察、准确记录和评判,同时对该治疗的有效率和疗效持续时间进行了评估。通过理论结合临床,该研究为后续CART细胞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CART细胞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可能,促进更多血液肿瘤患者获益于该治疗。
作者简介
医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大内科主任,淋巴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方向为恶性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个体化诊疗及转化研究。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课题2项、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1项、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及“登峰计划”各1项、北京大学III期课题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重大专项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参加/牵头开展项国内和国际新药临床试验,是承接及牵头国内淋巴瘤临床研究最多的科室主任,并主持制定中国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
陈思毅美国贝勒医学院终身教授
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导师侯云德院士)。博士毕业后赴Dana-FarberCancerInstitute(HarvardUniversity)做博士后。目前担任美国南加州大学Norris综合肿瘤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免疫学,肿瘤免疫学以及临床转化。
应志涛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肿瘤学博士学位。—年分别在美国UniversityofFlorida和MemorialSloanKetteringCancerCenter淋巴瘤科访问学习。年开医院淋巴瘤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淋巴瘤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参编多部肿瘤学书籍,发表论文20余篇。
3《全面两孩政策对出生人口数量及出生相关特征影响研究》
AssociationofChina’suniversaltwochildpolicywithchangesinbirthsrelatedhealthfactors:national,descrip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