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MAFLDORNAFLD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24120.html

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JacobGeorge教授和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ArunSanyal教授组织全球15个国家31名专家发表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的国际专家共识,正式文件于年2月在线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杂志。专家小组达成了以“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fattyliverdisease,MAFLD)”取代现有命名“NAFLD”的国际共识。基于此,中国医学论坛报策划、华润三九处方药事业部支持的多学科专家访谈项目《追本溯源,MAFLDORNAFLD?》邀请消化肝病科、内分泌科以及心内科领域众多权威专家以这一“更名”事件为背景,畅谈更名的原因?最终如何更名?更名后对于临床工作又有哪些指导意义?上海交通大医院范建高教授作为中国大陆唯一受邀参与此项更名工作的专家将为我们解答以上相关疑问。

范建高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肝病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肝病专委会候任主委

中国药师协会罕见病用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肝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名誉组长

《实用肝脏病杂志》总编辑

范建高教授访谈视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名称因何而来?为何现在又要更名?

范建高教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命名,源于年美国梅奥诊断病理专家对于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SH)的错误诊断。最后经由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又在诊断之前加上了“非”字,也就是NASH。但NASH并不能完全解释脂肪肝患者的完整疾病谱,年美国学者将NASH拓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有研究发现NAFLD与肝硬化,甚至与肝病死亡相关。到年,专家学者们又从病理学角度,把NAFLD四大病理表型浓缩成两大方面:即将单纯的肝细胞脂肪变、肝脂肪变合并非特异性的炎症都笼统的叫做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肝脂肪变基础上并存肝细胞损伤(气球样变性)或者肝纤维化叫做NASH。新世纪以来,NAFLD患者人数不断增多,甚至已经累及到25%的成年人,儿童、青少年的脂肪肝人数也在增加。由它所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也不再罕见,在欧美国家已愈来愈常见。NASH现仅次于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变成了导致肝硬化、肝癌的第三大的病因。年,全球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亚洲,所有诊疗指南对于NAFLD的诊断标准都是排他性的,而第一大慢性肝病的诊断要排除所有其他的肝脏疾病,是不符合逻辑的,也使得临床医生在对患者生活方式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无法抓住重点。其次,误将肥胖糖尿病相关的脂肪肝与酒精挂钩,会带给患者不好的印象。到目前为止,NASH这一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肝活检。而美国人群中的NASH约为5%~6%,在中国也有约2%,我们不可能对如此多的患者进行肝活检来明确诊断。最后,对于NAFLD可以认为是除掉酒精滥用、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以外的所有的脂肪性肝病。在这当中不是所有都与肥胖和代谢紊乱相关,但是可以有相同的病理学改变,比如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所以无论是做临床研究,还是无创诊断、新药研发,结果都不理想。

基于众多原因,在年,欧洲肝病患者联盟建议医学界,特别是欧洲肝病学会,对之前所提出的NASH和NAFLD做出更名。事实上在此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不少专家有这方面的呼声,并且也发表了相关的评论。这才有了年澳大利亚学者联合美国专家和全球20多个国家,30多位专家提出更名建议。最后有72.4%的专家认为应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

年2月7号,Gastroenter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有关更名的文章(年5月正式见刊)。实际上在去年11月份杂志要接收文章时,专家小组就在明确更名后疾病如何诊断,是否还需排他性诊断等问题进行调研。经过意见征求,写出草稿,反复修改后于今年3月定稿。但在最后,原先参与的5位美国教授要求退出,不愿署名,因此,年7月发表在JournalofHepatology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新定义国际专家共识声明里没有一个美国的教授,这也算是这次国际专家共识的一点点遗憾。

MAFLD与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范建高教授:代谢性疾病是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主要体现为超重/肥胖、血脂紊乱、高血糖、高血压等,还包括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系统性的低度炎症反应,甚至可以包括脂肪肝、胆囊胆固醇结石等疾病。此次将肝脏疾病和代谢紊乱挂钩,主要是基于过去40年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对于脂肪性肝病自然转归的认识,使我们意识到脂肪性肝病事实上不是排他性的疾病,而是由于肥胖、糖尿病、多元代谢紊乱,直接导致的肝脏损害。现在称为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就相当于承认肥胖、糖尿病等是肝脏疾病的病因或原因,而不仅仅是危险因素。其次,我们意识到现有脂肪性肝病的干预处理措施收效欠佳,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抓住重点,没有从源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代谢相关性肝病的提出,意味着在脂肪性肝病的防治及慢病管理中,肥胖和代谢紊乱相关专业的医生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发挥体重管理、血糖调控、代谢紊乱防治相关专业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让他们共同加入到脂肪性肝病的防治、无创诊断、新药研发的队伍中,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最后,对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新的定义让我们看到非肥胖或者超重在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致病作用,把超重与肥胖相提并论,告诉大家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zlyz/1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