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
防治知识
关于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霍乱等。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某种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因为高温潮湿的气候,很适合苍蝇和病菌的繁殖生长;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引起急性中毒;雨水充足,易污染水源,造成疾病的水源性传播等。
感染者的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
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严重者
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病,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是什么?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粪便和呕吐物中带有的大量致病菌,从体内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
⑴经水传播:如果生活饮用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污染或在水中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容易造成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暴发流行。
⑵经食物传播:食品在加工、储存、制作、运输、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流行。
⑶密切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病人的衣物、生活用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⑷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苍蝇、蟑螂等媒介昆虫体内存活一段时间,并随着昆虫的活动进行传播。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哪些?
1)甲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表现:感染后早期有明显的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厌油腻、右上腹肝区不适及隐痛等症状,有些病人出现小便呈茶色,眼白(巩膜)及皮肤发黄(医学上称黄疸)。预防措施: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医院诊治。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治疗,切不可乱用药物,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并要保持精神愉快,饮食要清淡。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2)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播源: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经水、食物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里急后重、大便呈粘液脓血便,腹泻视病情不同每天可达数次或数10次不等。全年均可发病,每年的夏秋季为菌痢发病高峰。
3)伤寒、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症状主要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和肠穿孔等,副伤寒症状与之类似,但病死率较低。传染源为发病的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包括无症状者以及病愈后症状消失,但未经彻底治疗,体内仍有病菌存在的人,这些人由于没有临床症状而被忽视治疗,还可以继续排菌,从而污染食物和水,造成传播。预防霍乱的方法简单有效,主要是“把好一张口”,预防病从口入。
4)感染性腹泻(也可称急性胃肠炎):
系指各种病原体致肠道感染而引起的腹泻。根据腹泻的持续时间长短,可将其分为急性,持续性或慢性。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其染病途径大致相同,主要“病从口入”即粪-口传播,少数由个体接触传播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诺如病毒等),但是仍然有些病例病原体的实际传播途径不明。不同感染接种剂量直接影响疾病的传播方式和易感性。发病机制为毒素和(或)病原体直接侵犯胃肠道黏膜而致病。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肠道传染病的总体预防措施有哪些?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卫生和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主要措施有:
(1)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物,尤其注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水产品。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剩余食品、隔餐食品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2)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3)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度,生活有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4)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粪便、垃圾和饮用水的管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传染媒介。
(5)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等办法预防疾病。
(6)当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去就近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最后送上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三字经: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
沁香园艺工作室
文字:后勤基建处
排版:沁香园艺工作室张吟霞
责编:朱剑波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