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众医学》杂志联合“爱肝联盟”的多位知名肝病专家齐聚医院,为广大宝山区居民和基层医生带来精彩生动的肝病防治科普讲座和一场难得的义诊咨询活动。所有参与讲座的市民均获赠年第7期《大众医学》杂志。
医院“世界肝炎日”活动现场
没机会去现场参加活动的微友们也不必遗憾,我们把专家讲课的精华内容整理了出来,一起来看看吧~
医院感染科张欣欣教授主讲“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乙肝病毒,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故防治乙肝是世界性课题。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抗病毒治疗是乙肝防治的重要环节。
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若母亲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孩子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出生后12小时最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然后,在生后1个月、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若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孩子可按照“0、1、6”程序(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15岁以下未获得乙肝病毒免疫力人群按照“0、1、6”程序,分别接种或补种3针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静脉注射毒品者、有男男同性性行为或有多个性伴侣者,均应按照“0、1、6”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
免疫功能低下或接种疫苗后无免疫应答者,应增加接种疫苗的剂量和次数。
乙肝疫苗接种后,可以产生终身免疫吗?
乙肝疫苗接种后,保护效果一般至少持续12年,故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的监测或再次接种乙肝疫苗,但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监测,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10毫国际单位/毫升,可复种一次。
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后,如何预防感染?
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后,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预防措施。若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且乙肝病毒表面抗体≥10毫国际单位/毫升者,不需特殊处理;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乙肝病毒表明抗体水平低或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个国际单位,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20微克乙肝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后再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20微克乙肝疫苗。
“乙肝”妈妈,如何生出健康宝宝?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30%~50%乙肝病毒感染者为母婴途径感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胎儿或1岁以内婴儿一旦发生乙肝病毒感染,90%将发展为慢性感染,故“母婴阻断”对乙肝的预防十分重要。
妊娠期间发生乙型肝炎这,若转氨酶轻度升高,可密切观察。若肝脏病变较重(HBVDNA2*),在权衡利弊后,可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若慢性乙肝女性在治疗期间意外怀孕,试用干扰素治疗者宜终止妊娠;应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者,应换药;应用妊娠B级药物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者,可继续妊娠。
乙肝患者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乙肝患者首先应采取针对病因的抗病毒治疗,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α-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类药物各有特点。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为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的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陆伦根教授主讲“非传染性肝病的防治”
在中国各类慢性肝病中,49.3%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2.9%为乙型肝炎,而随着乙肝等病毒性肝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与实践进展,非传染性肝病的防治将成为未来肝病防治的一大重点。
非传染性肝病,主要包括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对于酒精性肝病患者而言,戒酒非常关键,同时可应用保肝药物;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而言,坚持运动配合饮食控制的基础治疗,最为关键。
需要强调的是,单纯性脂肪肝虽然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但由于脂肪肝可加重胰岛素抵抗,且是代谢综合征的最早“报警信号”,故患者仍需引起足够重视,正规治疗。
医院肝病研究所所长刘成海教授主讲“肝病的中医调理”
哪些肝病需要中医调理
1.慢性肝炎,包括乙肝、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胆管炎;
2.肝纤维化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
3.脂肪肝、酒精肝;肝癌,尤其是手术化疗等治疗后,或不宜手术根治者;
4.胆石症,如胆道结石、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肝病中医调理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吸收运化,调畅情志),在内部表现为“阴阳有分合,体阴而用阳”;肝于五行属“木”,在外部表现为“五行有生克”,即“肝木克脾土”(肝病易致脾虚或胃滞,即所谓“肝火犯胃”)、“肾水涵肝木”(肝肾同源,肾阴不足易致肝阳上亢、肝失濡养)。当内部阴阳失衡、外部五行失调时,即出现肝病,主要表现为黄疸、肋痛、鼓胀和积聚。
肝病中医调理的原则是什么?
内部和谐:通过养肝与疏肝、泻实与补虚,调节气血达到内部阴阳和谐。
外部谐调:通过健脾与疏肝、补肾、清肝,达到肝的外部五行谐调。
饮食配合运动:根据患者的体质偏颇,选择合适的食补和药补;加强营养;适当“忌口”,脂肪肝患者忌肥厚油腻,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忌刺激性食物(葱蒜等),肝硬化患者忌坚硬食物(避免消化道出血);通过运动锻炼,改善脂肪肝。
中西医结合:发挥西药抗病毒、中药抗肝纤维化的优势。
贵在坚持:中医调理一般起效较慢,贵在坚持;鉴于疾病本身、季节、证候等变化,中医治疗应辨证论治,并非一成不变。
合理使用膏方:慢性肝病患者可用膏方,但要慎用膏方。膏方可用于肝病患者的调肝补虚,但由于药物大多需肝脏代谢,在肝病活动期服用膏方,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同时,滋补药物易生湿热。
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范建高教授总结发言
范建高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肝炎不仅包括乙肝等病毒性肝炎,还包括脂肪肝等非病毒性肝炎。随着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不断普及,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不断下降,普通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已经由原先的9.8%降到7.2%以下;长效干扰素和新型强效抗病毒口服药物的问世,又显著提高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后,丙型肝炎已能治愈,乙型肝炎也可有效控制其进展。然而,肝病至今仍是人类沉重的健康负担和重要死亡原因,我国各种肝病的发病率及其危害至今仍无减轻迹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非传染性肝病,尤其是脂肪肝的患病率增长迅猛。因此,我国肝脏防治的愿景不应局限于“世界无乙肝”,“肝界”工作者们更应当为“世界无肝炎”而努力。
专家义诊现场
爱肝联盟是什么?
爱肝联盟是国内百余位肝病相关学科专家,联合《大众医学》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共同发起的肝病患者关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