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有十大高危人群日常饮食注意12点

丙肝也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类型,同样具有较强的危害性与传染性,相对于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危害性更高,因此,丙肝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防止丙肝病毒的感染,那么丙肝的易感人群有哪些呢?丙肝具有传染性,高危人群一定要进行丙肝病毒(HCV)感染筛查:丙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影响病情不断进展,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可导致肝硬化发生。

  丙肝有10大高危人群:

  1、凡是有输血或献血史者,特别是在年前接受过输血或有反复献血或有单采血浆史的患者。我国从年起对献血员筛查丙肝抗体,但由于所用试剂不完善,筛查指标不多,部分地区普及度不够,仍有输血后感染丙肝的现象,直到年得到明显改善。

  2、与他人共用注射器者,如吸毒患者。

  3、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包括夫妻、子女、父母及其他密切接触者。

  4、医院进行过牙科手术、肌肉或经脉注射、针灸的患者。

  5、在消毒不严的场所进行耳朵打孔、纹身美容、修脚等的人。

  6、诊疗过程中有过意外刺伤的医护人员。

  7、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以及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筛查时需注意排除抗-HCV假阴性。

  8、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筛查时需注意排除抗-HCV假阴性。

  9、针刺、刀伤或者破损黏膜处接触过HCV阳性血液者。

  10、有不洁性交史的人,包括妓女、嫖客、同性恋等。

  丙肝患者平时的保养也就变得十分重要。从饮食上来说,丙肝的患者尽量不要多吃肥甘厚腻的食物,更不要饮酒、酗酒,应该多吃一些像白菜、绿豆这些解毒性的东西,由于肝脏是一种解毒的器官,这样就可以起到帮助机体恢复的作用,同时应当注意不要过于劳累。

  日常饮食中有很多食品或者药品不适合肝病病人食用,了解每种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和性味作用,用食平疴、怡情遣病,是自我疗养中最高明的医道。而能针对自身疾病和营养情况选择补充食品,往往胜过吃药,如果知道哪种食品不宜食用,则可以更有效地治疗肝病。

  日常饮食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忌:

  1、忌辛辣

  辛辣食品易引起消化道生湿化热,湿热夹杂,肝胆气机失调,消化功能减弱。故应避免食用辛辣之品。

  2、忌烟

  烟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因此肝病患者必须戒烟。

  3、忌酒

  不宜饮酒:酒精的90%要在肝脏内代谢,酒精可以使肝细胞的正常酶系统受到干扰破坏,所以直接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坏死。患有急性或慢性活动期肝炎的病人,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使病情反复或发生变化。

  4、忌食加工食品

  少吃罐装或瓶装的饮料、食品。这是由于罐装、瓶装的饮料、食品中往往加入防腐剂,对肝脏或多或少都有毒性。

  5、忌滥用激素、抗生素

  是药三分毒,药物对肝肾多有损害,肝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用药。

  6、忌乱用补品

  膳食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滋补不当,脏腑功能失调,打破平衡,会影响健康。

  7、忌过多食用蛋白饮食

  对于病情严重的肝炎病人来说,由于胃黏膜水肿、小肠绒毛变粗变短、胆汁分泌失调等,使人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如果吃太多蛋、甲鱼、瘦肉等高蛋白食物,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胀等病症。

  8、忌高铜饮食

  肝功能不全时不能很好地调节体内铜的平衡,而铜易于在肝脏内积聚。研究表明,肝病患者的肝脏内铜的储存量是正常人的5-10倍,患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内铜的含量要比正常人高60-80倍。医学专家指出,肝脏内存铜过多,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同时,体内铜过多,可引起肾功能不全。故肝病病人应少吃海蜇、乌贼、虾、螺类等含铜多的食品。

  9、忌生活不规律

  “三分治七分养”,因此充足的睡眠、合理营养、规律生活,每天坚持早操,劳逸结合很重要。

  10、忌情志不畅

  肝病患者应忌恼怒、悲观、焦虑等,因为肝病患者久治不愈,常便人焦虑,胡思乱想,易发火而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舒易成积癖。

  11、忌劳累

  肝为人体重要代谢器官,肝炎病人功能异常,营养失调,故疲乏无力,需多休息。因此多休息是治疗关键。

  12、忌乱投医

  不要轻信江湖游医,以免延误了正确的治疗,使病情加重甚至恶化。

  日常饮食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宜:

  1、酸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酸性食物可引药入肝。中药中的五味子就属酸性,它可引药入肝,降低转氨酶。过去,还曾经流行过米醋治疗肝炎。另外,酸性食物还可增加食欲。

  2、甜

  甜性食物可给肝炎患者补充一定的热量,易吸收,有利肝炎的恢复,在肝炎的急性期,食欲减低,进甜食是好的。

  3、苦

  中医认为苦性食物属寒,可清热解毒。对肝胆湿热型肝病患者进食苦性食物是有益的,但啤酒例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yfbj/15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