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方辨证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一、可将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分为肝胆郁热、肝郁脾虚两型
1、肝胆郁热
辨证要点在脉弦,胸胁闷痛,口苦咽干,呕而发热(或往来寒热)。
治宜和解少阳、解郁泄热,方用小柴胡汤加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方中柴胡用量宜重于黄芩,否则影响疗效。
2、肝郁脾虚
辨证要点在左关弦盛而右关不足或弦细,胁腹胀满,郁闷心烦,便溏不爽。
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再加板蓝根,山豆根。方中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用量大致相当。
二、将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热重湿轻、湿重热轻、湿热并重三型
1、热重湿轻
辨证要点在身黄胁痛,发热口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宜清热泄火、利湿退黄,方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板蓝根、天青地白、车前草。方中天青地白与车前草均以鲜品为佳。
2、湿重热轻
辨证要点在身黄不甚,小便不利,胁痛腹胀,呕恶厌食,苔腻脉濡。
治宜利湿清热、醒脾疏肝。治宜遵《金匾要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方用茵陈五苓散加佩兰、白蔻、厚朴、陈皮。方中泽泻与白术、茯苓与猪苓、以及桂枝3组药物用量之比以5∶3∶2为佳。
3、湿热并重
辨证要点在身黄、发热均重,懊憹腹胀,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宜泄热解毒、利湿通便,方用茵陈蒿汤加鲜车前草、鲜酢浆草、鲜天青地白、郁金。方中茵陈、鲜车前草、鲜酢浆草、鲜天青地白均宜重用。一待热势减退,就要及时减用苦寒清泄药物,加用健脾理气之品。
三、慢性肝炎分为淤热留滞、肝肾亏虚、脾虚肝乘、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气血瘀阻六型
1、淤热留滞
辨证要点在于热象明显,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育阴,方用黄连阿胶汤加青蒿、板蓝根、大青叶。
若邪少虚多者宜参下述肝肾亏虚型治疗。
2、肝肾亏虚
辨证要点在胁痛虽轻但缠绵不休,眩晕耳鸣,舌瘦苔少,左关尺沉细无力。
治宜滋水涵木、疏肝解郁,方用四逆散合归芍地黄汤化裁。
方中柴胡升散,须防其有碍肝阴;枳实峻猛,代以麸炒枳壳。此两味只可轻用,皆以不超过10g为宜。
芍药宜赤、白并用,以收养血柔肝、行血止痛之效。
若迁延日久而致肝肾阴虚,则以生地易熟地,并加旱莲草、女贞子;若阴虚火旺,则参瘀热留滞型以黄连阿胶汤加减治之。
3、脾虚肝乘
辩证要点在胁痛不甚、食少便溏、泛吐清涎、口淡不渴,舌淡胖、苔薄腻,脉左关弦细而右关细弱。
治宜温中健脾、培土抑木,方用理中汤合四逆散化裁。方中枳实沉降破气,不利脾虚之本,故当以麸炒枳壳5g代之。
4、脾肾阳虚
辨证要点在胁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泛恶少食,便溏溲清。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缓。
治宜扶阳抑阴,温肾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汤化裁。若阳虚不能温化,寒湿中阻而致阴黄者,则宜温阳化湿退黄,其以脾阳虚为主者,方用理中汤加茵陈、附子;以肾阳虚为主者,方用茵陈术附汤。
5、寒热错杂
本型病情繁杂不一,但多以长期消化功能紊乱为共同表现。舌质稍红,苔黄白相间,脉滑数。
治宜辛开苦降、温中清热,若以脘胁胀满、呕逆肠鸣为主者,方用半夏泻心汤化裁;
以食入即吐、泻利不爽为主者,方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化裁;以食少腹胀、泻利黏液便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者,方用连理汤化裁。
6、气血瘀阻
辨证要点在胁痛不移、夜间加重,病程较长,舌有红丝或瘀斑,脉细涩。
治宜疏通经隧、运行气血,若因气滞血凝者,方用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化裁;
气虚血停者,方用旋覆花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血虚寒凝致瘀者,方用当归四逆汤化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