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及急性肝炎临床分期

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如何分型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复杂,临床类型较多。根据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型:

(1)急性肝炎:

又分为:

①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②急性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

根据病情轻重分为:

①轻度;②中度;③重度。

(3)重型肝炎:

分为:

①急性重型肝炎;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

③慢性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化:

尚有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之分。

(6)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

由于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有好几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能单纯地只依靠某一项或某一次检查异常即作出诊断,需要由临床医师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测结果,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诊断,然后依肝炎病原学检查结果,最后确定诊断。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尚未采用重型肝炎的分型。

为此,年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将肝衰竭分为:

急性肝衰竭(又称暴发型肝衰竭)

亚急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肝衰竭

急性肝炎如何分期

急性肝炎根据有无黄疸及病情轻重,临床上可分为:

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亚临床型肝炎、急性肝衰竭和急性淤胆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约2~4个月。各期表现为:

①黄疸前期:急性起病,多有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全身乏力,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等,上腹部饱胀不适或轻度腹泻,少数病例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偶见荨麻疹,继之尿色加深。本期一般持续5~7日;

②黄疸期:可总结为“热退黄疸现,症状有所减”。可有皮肤、巩膜不同程度黄染,肝区隐痛,肝脏肿大,触之有充实感,有叩痛和压痛,尿色进一步加深。黄疸出现后全身及消化道症状即减轻,否则可能发生重症化,但较为罕见,且预后较佳。本期约持续2~6周;

③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逐步消失,肝脾逐步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约2~4周。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起病较缓慢,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症状一般较轻,患者多在3个月内逐渐恢复。

3、亚临床型肝炎: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有轻度异常。

4、急性肝衰竭:

多因甲型肝炎病毒(HA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所致,而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急性肝衰竭在临床上很少见,不足急性乙型肝炎的1%。

其病情进展凶险,病死率极高。通常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在起病数日内可迅速恶化,可出现下列症状:

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进行性加深;

③有出血倾向;

④肝萎缩,可有肝臭;

⑤可伴有肝性脑病,可出现烦躁、谵妄、定向和计算力障碍及嗜睡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⑥可并发有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氮质血症等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损害严重,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等。

急性肝衰竭常伴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脑病及急性肾衰竭等而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10~14日。

5、急性淤胆型肝炎:

特点是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持续较久,消化道症状轻,肝实质损害表现不明显,而黄疸很深,多有皮肤瘙痒及粪色变浅,预后良好。

该型在急性乙型肝炎中发生率为2%~3%,老年肝炎患者中约1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jbtz/1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