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军统帅”的肝脏而言,拥有着调节人体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主藏血,主疏泄,同时也是解毒与排毒的最大腺体。这样一个功能强大的器官,如果不小心染上了病毒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以细胞变质为主要改变的炎症,包括细胞变性和坏死,一般病变轻者以变性为主,病变重者以坏死为主。
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并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病毒性肝炎分型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
急性肝炎:目前以确定的5种病毒性肝炎中,其中甲型与戊型肝炎多表现为急性感染。
慢性肝炎: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大多数呈慢性感染,部分慢性肝炎可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者肝癌。
病理变化
变性:肉眼见肝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失去原有光泽。类比猪肝进行想象。
坏死:由于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细胞原有功能丧失,多个细胞会发生溶解最后出现坏死。
浸润:炎细胞逐渐汇入肝小叶组织中,后续的炎症细胞逐渐浸润到肝细胞坏死的部位。
增生:反复发生严重坏死的细胞,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发展成纤维化及肝硬化。
急性肝炎时体内各型胶原在肝细胞坏死、炎症处沉积增加,但是可随着病变的恢复而完全消失;慢性肝炎时随炎症程度的加重,各型胶原逐渐增多,以Ⅰ型、Ⅲ型、Ⅳ型增幅为大。Ⅳ型胶原的大量出现,可能与慢性肝病后期胶原的稳定沉积并形成纤维化有关。
淤胆:由于肝细胞的变性肿胀引起毛细胆管阻塞,肝组织内常可出现毛细血管内胆汁淤积及胆栓形成,肝细胞质内有胆色素颗粒或团块堆积。当淤积的胆汁外溢至肝细胞坏死区时,形成“胆汁湖”。
营养支持
注意选择能避免增加肝脏负担和损伤,能促进肝脏组织再生和恢复的食物,以防止肝脏发生永久性的不可逆损伤,逐渐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充足的蛋白质
肝炎时肝内蛋白质分解加强,特别是重症肝炎常有蛋白质代谢紊乱,酶活性异常、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凝血系统功能障碍等生理变化代谢紊乱。若饮食中蛋白质供给不足,可引起血浆蛋白下降。优质蛋白质供给充足,可提高酶的活性,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肝糖原的储存,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有利于肝细胞修复和肝功能恢复。
适量的脂肪
肝炎病人胆汁合成和分泌减少,脂肪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减弱,因此脂肪供给过多时会出现脂肪泻,而供给太少会影响病人的食欲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可提供足够的葡萄糖,以恢复肝糖原的储存,并满足病程中对能量的需求。碳水化合物对蛋白质有保护作用,并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保证蛋白质用于重要的组织的再生,但糖类的摄入超过机体的需要时,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引起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并发症,对病后机体的恢复不利。
充足的维生素
维生素的摄入量与肝脏疾病关系密切,因许多维生素储存于肝脏中,且直接参与肝脏生理生化的代谢。严重肝病时,维生素吸收障碍,可引起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K、维生素E、维生素A等的缺乏。增加维生素的供给量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增强解毒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充足的矿物质
许多矿物质是人体必要的,但人体又不能合成,必须靠食物供给,食物供给不充足往往容易引起缺乏症,如钙、铁、锌、碘、硒等,更何况在肝脏功能不好的情况下,食欲不佳,机体本身摄入的就少,利用又出现障碍,加之肝脏代谢中许多酶的辅酶,需要多种微量元素的参加,特别是微量元素硒,有助于保护肝脏细胞膜的作用。
适量的水分
水是人类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物质,有利于机体的吸收作用和废物的排泄。饮食缺水或机体丢失过多的水,将影响内脏的功能,消化液的分泌会减少,阻碍食物的消化吸收,也影响肝脏的代谢。但人体饮水过多,消化液被稀释致消化功能减弱,也不利于肝病病人的肝功能恢复。
适宜的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又称为植物纤维,食物的可食部分除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纤维成分,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统称食物纤维,也是一种糖类,不能被吸收利用,但膳食中不能缺乏,因其与机体多种疾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