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体检时,最 目前公认:乙型肝炎病毒(HB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受损害,转氨酶升高,不是HBV在肝细胞内繁殖的直接结果,而是由于发生了一系列免疫反应(俗称:抵抗力)或抵抗力增强而造成肝细胞损伤的结果。HBV颗粒有2层结构,内层为核壳蛋白(HBcAg),外层为包膜蛋白(HbsAg)。HBcAg有高度免疫原性,是招致免疫力攻击的靶抗原,使感染病毒的肝细胞成为靶细胞而被破坏。HbsAg不是免疫攻击的靶抗原,不介导肝细胞的损伤。“两对半”中的HbeAg,不是HBV颗粒的结构成分,只是病毒在制造核壳蛋白HbcAg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HbeAg与HbcAg分子结构部分相同),溶于水,被分泌到血液中,不在肝细胞内停留,也不是介导肝细胞遭到免疫攻击的靶抗原。 机体对HBV的免疫力中,最重要的是免疫细胞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被其破坏后,肝细胞内病毒释放出来,免疫系统的其他免疫细胞得以接触HBV,进而将其消灭。从某种意义上说,病毒是同肝细胞同归于尽的。 CTL攻击肝细胞致其死亡的重要机制是在肝细胞膜上打孔。HBV感染肝细胞后,组成病毒核壳的核壳蛋白HbcAg,被肝细胞溶酶体摄取并裂解为片段,这些HbcAg片段被内质网吸收,在内质网里围绕HbcAg产生MHC-I分子,继而HbcAg与MHC-I分子形成复合体,经运输囊泡转运到肝细胞表面,CTL用其细胞表面的CD8蛋白和T细胞受体去探测该复合体,成功后,CTL被激活,释放穿孔素,插入肝细胞膜,形成穿膜的管状结构,细胞内大分子物质从此释出,而大量水分则进入肝细胞,导致溶解,最终和转氨酶外逸。病毒因与免疫系统其他成员(主要是巨噬细胞)接触而被消灭,血液中转氨酶水平因此升高。 CTL活化后,不仅可在肝细胞膜上打孔,使病毒和细胞同归于尽,还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发挥抗病毒活性,如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召集其他炎症细胞进入肝内,引起肝脏炎症而扩大清除病毒效应,但增加病变的严重程度。 CTL对肝细胞的破坏是清除病毒和引起肝损害的中心机制。机体有活跃的CTL应答,就能大量清除病毒;机体应答能力微弱、迟缓,HBV感染则长期持续,肝内炎症和肝细胞损伤也因而轻微。确定病毒感染持续时间长短,肝细胞损伤轻重,主要取决于CTL对感染肝细胞杀伤作用的广度和力度。 机体CTL杀伤含病毒的肝细胞时,需要检测肝细胞的MHC-I分子,没有此分子的肝细胞不能被打孔,病毒不被暴露而得以持续繁殖,能够合成此分子的肝细胞则很容易被识别而使病毒被清除。病毒是否被清除,有无MHC-I分子很重要。不同的遗传背景的人,表达此分子的能力有差别,因而不同个体对HBV的易感性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肝细胞表达MHC-I分子水平不同,婴幼儿至少年时期含量很少,CTL不能有效杀伤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呈免疫耐受状态,病毒繁殖旺盛。中青年以后,MHC-I分子表达增强,肝细胞普遍受到损害,呈现活跃的炎症反应,病毒得到部分清除。干扰素治疗可以增强肝细胞合成MHC-I分子的能力,因而可以协助免疫系统清除病毒。 婴幼儿至少年时期称免疫耐受期,由于病毒不受机体免疫力打击,繁殖非常顽固,任何药物均不能撼动其根基,因而不适宜抗病毒治疗。中青年以后,免疫细胞开始识别肝细胞,清除含病毒的肝细胞能力逐渐增强,中青年为免疫激活期,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协助免疫系统杀灭病毒,因而是最佳治疗时期。免疫耐受期则不必治疗,但要定期检查肝功能,找到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激活期的交*点。从免疫耐受期到免疫激活期,到底何时出现不得而知。此转折点只能通过定期检查肝功能而捕捉到。只要是免疫耐受期,就没有免疫应答而不发生肝细胞受损,因而转氨酶正常;只要是免疫激活期,就肯定要发生转氨酶升高。一旦出现转氨酶升高就意味着进入免疫激活期。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免疫耐受终将消失。就这一点而言,一个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终将出现转氨酶升高,也就是必将出现肝炎。免疫激活实际上就是免疫耐受的消失,后者消失的越彻底,病毒就被消灭的越干净。免疫耐受部分消失者,既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却又使肝组织病变持续存在。此过程越漫长,肝脏病变积累越严重,最终发生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或肝功能衰竭(重型肝炎)。不同的人清除病毒的时间长短不一,因而病变终止时病情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清除病毒的免疫力不同,因而不同时期肝脏病变程度不同。二、相关检验数据: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正常参考值:5~45U。 临床意义: 旧称“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简称“谷丙转氨酶”。人体内肝、心、肾、肌肉等器官和组织内都含有ALT,当这些器官、组织或细胞有炎症或受损时,ALT就大量地释放到血液中,使之明显升高。ALT活性以肝细胞最高,是肝细胞受损时最敏感指标之一,重症肝炎时可高达U~U。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心肌梗死、心肌炎及胆囊炎、胆管炎等。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旧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 正常参考值:4~50V(赖氏法)。 临床意义: 旧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简称“谷草转氨酶”。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肝脏次之。AST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在发病6~12h内开始升高,24~48h达高峰,至4~5日降至正常。AST活力升高的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的范围和损伤程度平行。增高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期、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肾炎、肺炎、胸膜炎可出现轻度增高。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ST/ALT) 正常参考值:1.0左右。 临床意义: 在检测肝功能的酶学实验时,最好AST、ALT同时测定,因为两者比值对肝病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变化,都有一定价值。 AST/ALT1.0: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比值小者预后好。 AST/ALT1.0:见于肝硬化、肝癌、急症肝炎。 AST/ALT3.0:见于原发性肝癌。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长沙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