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医院AlexanderThompson教授访谈
当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实现HBsAg消失,即获得HBV感染的功能性治愈,可以安全停药,并使HCC风险降到最低。在第25届APASL年会(APASL)现场,澳大医院AlexanderThompson教授对《国际肝病》记者说道:“现阶段我们认为最好的结果就是功能性治愈,以HBsAg清除为标志。HBsAg的清除预示预后良好,可使肝衰竭、肝硬化进展、肝癌的发生风险降低。”
实现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当前困境
HBsAg、HBeAg、HBVDNA和肝功能等是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辅助停药判断的重要指标。Thompson认为,HBsAg阴转是停药的重要指标,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HBsAg清除,无论使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均可停止治疗。HBeAg(+)患者如发生HBeAg血清学转变同时病毒学水平下降也有停药的可能。“HBeAg(+)患者用干扰素治疗比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更易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但是这两种治疗方式都有合理停药的指证。”
但从作用机制上看,核苷(酸)类似物是通过抑制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抑制HBV复制,降低HBV病毒载量,对病毒的抗原形成仅有很小影响,应如何理解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期间的抗原滴度变化,乃至血清学转换呢?Thompson教授表示,血清HBsAg与肝内HBVcccDNA水平密切相关,是经细胞内其他通路而产生的,并不能被核苷(酸)类似物直接清除。但核苷(酸)类似物可降低cccDNA在细胞内的再循环,从而对HBsAg产生间接的抑制作用。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治疗的患者估计需要数十年才可能达到HBsAg水平显著下降至消失的程度,过程比较缓慢。
正因如此,有观点认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的HBeAg或HBsAg清除或血清学转换不同于达到免疫控制后的抗原应答,Thompson教授对这种说法也表示了赞同,并认为:“毫无疑问,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出现的HBeAg清除或血清学转换,甚至HBsAg清除的持续性较低。为使应答持续,的确需要免疫控制来协助(可通过干扰素来加强)。这一点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后的停药问题上格外重要。虽然停药是一种合理的策略,但是我认为可能超过50%的患者会复发。所以那些停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患者需要密切随访。”
实现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新药前景
为取得慢性乙型肝炎的功能性治愈,我们需要更多的新药。令人振奋的是,现在有多种药物正在早期研发阶段,包括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和免疫调节剂。
新型DAA如:①新型逆转录酶抑制剂,tenofoviralafenomide(TAF),可看作tenofovir的肝特异版,它对肾脏和骨骼的副作用明显减小;②HBV侵入抑制剂(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该类药物被命名为Myrcludex-B);③核衣壳抑制剂(NVR3-是首例进入临床II期试验的药物);④表面抗原释放抑制剂(NAP如REP9AC);⑤通过降解或转录沉默而抑制cccDNA。已有一些抑制cccDNA的药物也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例如使用淋巴毒素β受体激动剂和干扰素,促进APOBEC3A和B的产生,使cccDNA胞嘧啶脱氨基而发生降解;再如利用CRISPR-Cas9的核酸酶机制,对特定序列的基因组进行编辑;以及利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使cccDNA转录沉默等。
还有多种免疫调节剂也处于不断开发研究中。目前进展最快的是RNA干扰技术,通过“关闭”HBV抗原的产生,激活特异性抗HBV免疫系统,将直接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机制协同在一起发挥效应。还有TLR激动剂,针对PD-1和PD-L1的单克隆抗体抑制剂等也正处于研发中。
总结最后,Thompson教授指出,当前的治疗措施无法清除cccDNA。而且现有策略疗程长且昂贵,并存在耐药和副作用的风险。同时,HCC风险并未完全消除。“未来我们将会针对cccDNA尝试联合多种不同的药物,包括针对HBV复制环节的多种药物以及促进cccDNA清除的免疫调节剂。”
APASL访谈——精彩回顾[APASL访谈]ShivSarin教授:门静脉血栓的诊治进展
[APASL访谈]Colombo教授:HCC的筛查、新治疗模式和多学科合作诊疗
[APASL访谈]日本最大射频消融中心肝癌治疗经验及培训计划分享
[APASL独家]Schiff教授:肝脏病学的未来发展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
小腿白癜风泡洗药方中医怎样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