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同时或先后感染。混合感染或重叠感染,使症状加重。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达60%以上,近年来因甲肝疫苗普及已明显减少,但仍存在很大危险。戊型肝炎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戊型肝炎疫苗刚刚上市,社会人群尚不知情和接受。HBsAg携带者占我国总人口的8—10%,丙型肝炎近年来也有增加趋势,且没有疫苗来预防。尽管病毒性肝炎流行范围广泛,传染性很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但许多人对肝炎预防知识了解甚少,加之许多医疗机构消毒隔离措施不利,致使肝炎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暴发时有发生。
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以“粪、口”传播为主,传染性强,一般呈急性发作或隐性感染;乙型、丁型、丙型病毒性肝炎,多经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输血制品传播、性传播或皮肤黏膜破损引起的传播等。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而存在,易迁延发展成慢性,甚至肝硬化,已证实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有一定关系。
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工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也未被证实。
肝炎预防的三种方式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1控制传染源甲肝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无持续病毒携带者。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的人,在潜伏期的最后10天至发病后的2周内,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毒。
乙肝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病毒可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月经、泪液、尿、汗等排出体外,尤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月经最受重视。
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以防止流行。肝炎病人出现不适及时就诊,尽早做出诊断,实施有效隔离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生活中预防主要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⑴对甲型、戊型肝炎的预防措施:重点抓好水源保护和环境卫生,防止水源污染,饮水消毒。
⑵对乙型和丙型肝炎的预防,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增强自身体质,平日里应注意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饮食营养均衡,工作娱乐注意劳逸结合,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欢迎订阅长按可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中成药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