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肝炎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第六十九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总体目标。
两个目标:一是新发感染在年基础上减少90%,这个目标我国已经实现;二是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覆盖率达80%,相关死亡率下降65%,这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大国,疾病负担重。病毒性肝炎主要有五种分型,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其中,丁肝多与乙肝共生;甲肝和戊肝多急性发作,少慢性化;而乙肝、丙肝和丁肝多慢性化。
据估算,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万人,其中约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丙肝病毒感染者约有万例,约万为慢性丙肝患者。每年约33万人死于乙肝或丙肝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但戊型肝炎对孕妇危害较大,容易引起流产或死胎,且会重复感染;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型肝炎病毒只有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或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病毒性肝炎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型、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1、接种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首选
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至少可持续12年以上。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型肝炎病毒只有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或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围产期母婴传播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最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在不采取阻断措施的情况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40%~50%半年后HBsAg阳性;大三阳孕妇所生婴儿90%半年后HBsAg阳性。但是通过联合免疫,可以使90%以上的婴儿避免感染。
具体方法是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开展联合免疫接种: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一次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剂量应≥IU,同时在另一只手臂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分别注射第二针和第三针乙肝疫苗。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型、戊型肝炎
甲型、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病毒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饮水、经食物传播和昆虫机械携带传播,对于它们防止“病从口入”是关键。因此,要注意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蔬菜和未洗净的瓜果,尽量避免使用可能被污染的冷饮和水产品;避免食用生的贝类食物、未加工过或未削皮的水果蔬菜等。此外,还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
甲肝减毒活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型肝炎。戊肝疫苗也已上市,接种戊肝疫苗可以预防戊型肝炎。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丙型肝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世界肝炎日”
活动预告?时间:7月28日19:30-21:30
?地点:福州市晋安区光明港公园?内容:
放映肝炎防治宣传片《认识病毒性肝炎》、《正确对待乙肝》、《被忽视的肝炎》及《红海行动》、专家咨询义诊、预防肝炎知识展板展示、肝炎相关宣传材料发放。
?主题: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福州市卫健委晋安区卫健局
承办单位:福州市疾控中心晋安区疾控中心
协办单位:鼓山镇卫生院陈定波烈士纪念馆
指导单位:福建省疾控中心
----------供稿:免疫规划科
编辑:一粒芝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