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证据表明任何水平的血清HCV-RNA阳性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抗病毒治疗清除HCV可明显降低肝癌发生率。
丙肝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丙肝是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该疾病由丙肝病毒(HCV)感染引起。而这相对“默默无闻”的HCV感染与人人谈之色变的“癌中之王”肝癌的发生其实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两者间的转变一般需经历20余年的漫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急性感染-慢性感染-肝硬化-肝癌。
HCV感染初期(2~12周)为急性期,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大约50%~85%的患者进入慢性炎症阶段,发展为慢性丙肝。
肝癌发生相关的HCV病毒学因素为:有证据表明任何水平的血清HCV-RNA阳性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抗病毒治疗清除HCV可明显降低肝癌发生率。
丙肝患者如何早期发现肝癌?
毋庸置疑,慢性丙肝患者属于肝癌高危人群。这一概念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上、有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或有慢性肝炎史者。在此人群中甲胎蛋白(AFP)筛查肝癌的检出率为/10万,为自然人群的30余倍。若同时还伴有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则危险度更高。
对这一人群目前已有规范的筛查方案。一般推荐男性35岁或40岁以上,女性45岁或50岁以上开始进行筛查。时间间隔为每6个月左右进行一次。常规采用的筛查手段为血清AFP检测联合肝脏超声检查。
对于AFP升高而定位诊断不能明确的人,在排除生殖系统肿瘤和妊娠后,可以每1~2个月做一次随访。这些人群往往伴有慢性肝病活动,应同时检查其肝功能,直到排除或确诊肝癌。对肝内有小结节病灶而AFP正常的人,在仔细的定位诊断检查后,若仍未能确诊,可以每3个月左右做一次随访。对于有条件的高度疑诊者,可以进一步选择腹部CT或MRI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如何预防丙肝?
丙肝目前仍无有效的疫苗能够预防。但由于丙肝的三条传播途径(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是肯定的,现对丙肝高危人群也已有明确界定。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避免一些高危行为而起到一定的预防丙肝的效果:
(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使用血液制品,尤其杜绝非法采集与供给的血液制品;
(2)避免接受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进行侵入性操作,如拔牙和内镜检查等等;
(3)珍爱自己,远离毒品,尤其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4)同样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工具等可能传播体液的器械;
(5)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忠于伴侣,注意性行为保护;
(6)HCV感染的妇女在治愈前尽量避免怀孕。
医院肝病中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