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造成的肝脏炎症,肝炎病毒主要有5种: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从年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首次发现至今,病毒性肝炎一直是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我们的肝面对这么多的敌人真是亚历山大啊!”
01病毒性肝炎的健康后果肝炎感染遍布世界各地,据世卫组织全球估计共有5亿人受到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这些慢性感染造成大约57%的肝硬化病例和78%的原发性肝癌病例,估计每年约有万人死于各类病毒性肝炎。
02肝炎病毒的传播渠道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会发展成慢性肝炎。丁肝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需要乙肝病毒的协助才能复制。对人类威胁最大是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它们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例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如注射毒品等)、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如文身、穿耳孔等),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03病毒性肝炎的检测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如有不洁饮食史或病人密切接触史,并伴有疑似病毒性肝炎症状,如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不适、尿色加深等,应尽快到医疗机构就诊检查。建议易感染人群和肝脏生化检查不明原因异常者主动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乙肝和丙肝检查,了解自身感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以乙肝检测为例,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HBV抗原和抗体是目前临床上诊断乙肝的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以上5种血清标志物俗称“两对半“,HBV抗原和抗体的血清学标志与临床关系较为复杂,必须对几项指标同时分析,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分析见”乙肝两对半对照表“。
04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世卫组织于年设立了全球肝炎规划,并确定每年的7月28日为世界肝炎日,呼吁全社会预防和宣传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性。预防肝炎病毒感染的方法是:提供安全食物和水(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接种疫苗(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以及筛检献血、供应无菌注射器具和确保感染控制(乙型和丙型肝炎)。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除新生儿外,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05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遵从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忌自行停药或轻信虚假广告。甲肝和戊肝绝大多数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经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半年内可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者有肝衰竭危险,应予以重视。慢性乙肝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完全清除乙肝病毒,但经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阻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丙肝也容易转为慢性,经过规范全疗程的抗病毒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所有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避免酗酒、吸烟、不合理用药等加重肝脏损害的行为。
往期回顾1、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开播
2、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第二讲:卫生热线——广州市卫生健康行业窗口
3、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第三讲:艾滋病
4、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第四讲:疟疾
5、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第五讲: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6、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第六讲:霍乱
7、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第七讲:布鲁氏菌病
8、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第八讲:用户水龙头水质监测
9、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第九讲:麻疹
10、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第十讲:猩红热
11、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第十一讲:核事故市民防护
12、科普
《广州市全民提升应急素养科普》系列节目第十二讲: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统筹:洋漾
制作:中心应急队
美编:阿华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小花,为我们的一线人员加油鼓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