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小知识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根据患病时间长短可以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本文将从定义、症状表现、传播方式、诊断和治疗以及病人可能关心的其他问题等方面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知识,帮助病人更好的了解这种疾病。

一、慢性乙型肝炎是什么?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通常,感染超过6个月,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就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会终身携带乙肝病毒,病毒长期感染还会损害肝脏,出现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等严重疾病。

二、慢性乙型肝炎有哪些症状表现?

大多数病人没有任何症状,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疲乏、食欲不振、厌油、上腹部不适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发热、皮肤和眼白发黄、面色晦暗、腹胀、腹泻、腹部和腿部肿胀、尿黄、蜘蛛痣(中央突起,向四周伸出许多像蜘蛛腿样的毛细血管)、肝掌(大拇指和小拇指根部以及指端出现红斑)、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三、乙肝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当携带乙肝病毒的血液或体液(精液、阴道液和唾液),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机体,就可能会发生感染。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1.血液传播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①不洁注射(静脉药瘾者共用注射针头);②输入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和血液制品;③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进行手术、拔牙;④器官移植;⑤用带有乙肝病毒的针纹身、打耳洞、针灸或被意外刺伤;⑥与被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或指甲刀等。注意:医院,对所有捐献的血液和捐赠的器官都进行了严格的筛查,所有医疗器械都经过了严格的消毒,所以通过这些方式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很小。2.母婴传播大多发生在生产时,婴儿在产道中接触了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和体液。注意:随着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婴儿出生时便可接种疫苗预防感染,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3.性接触传播与被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措施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

四、如何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1.身体检查医生会仔细询问病人有没有接触过乙肝病人,有无纹身、外伤、输血史,有无长期饮酒等情况。还会仔细检查病人的皮肤和眼白是否变黄、是否出现肝掌、蜘蛛痣。通过按压、触摸病人的腹部,了解有无压痛、肿块。身体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初步了解病情。

2.抽血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乙肝五项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测、肝功能检查等。通过抽血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有乙肝病毒感染、机体是否已产生相应抗体,了解病情属于急性还是慢性,评估病毒传染性强弱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3.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肝脏超声检查、CT检查和磁共振(MRI)检查、无创性肝脏弹性实验等,可以帮助医生检测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监测病情进展,排除其他引起肝脏病变的原因。

4.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情,医生可能会安排病人做肝穿刺活组织检查。通俗说,就是使用一种特制的细针,通过超声引导或CT扫描,从肝脏中取一点组织出来,检查肝脏损伤程度。这样有助于医生明确诊断并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五、如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慢性乙肝,大多数病人需要终生治疗,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防止病人将乙肝病毒传染给他人、减轻肝脏损伤、降低患其他肝脏疾病的风险。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式通常包括:①卧床休息、补充营养;②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保肝药物进行治疗;③病情严重的病人可能需要进行肝脏移植。具体如何进行治疗,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六、病人可能关心的其他问题

1.乙肝病人能和其他人一起用餐吗?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因此,正常情况下,乙肝病人可以和他人一起用餐。但是当一起用餐者的口腔粘膜出现破损,如有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情况时,乙肝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这些破损的伤口进入体内。

2.乙肝在哪些情况下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不会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打喷嚏或咳嗽、母乳喂养、同住一宿舍、共用餐具或水杯、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是不会传染的。

3.什么是乙肝“两对半”?乙肝“两对半”是乙肝五项检查的一种通俗叫法,指乙肝病毒的5种血清标志物检查,有助于医生判断病人有无感染或者有无抗体。检查结果出现不同的组合提示不同的感染情况。5种血清标志物分别是:

4.什么是“大三阳”和“小三阳”?“大三阳”和“小三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后,不同结果的通俗简称,用来表示病人体内乙肝病毒的状态和传染性的强弱,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中“大三阳”传染性更强。

以上就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一些相关知识。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让病人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请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配合医生诊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jbtz/1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