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8日是第十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号召大家重视病毒性肝炎防控,积极检测,并接受规范的抗病毒药物治疗,遏制肝炎危害。
1.全球3.25亿人患有慢性肝炎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年全球有3.25亿人患有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
2.全球万人死亡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每年造成万人死亡,这是仅次于结核病的第二大致命传染病,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人数比艾滋病毒感染者高9倍。
3.中国万乙肝感染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大概有万的乙肝感染者。
4.中国1-4岁儿童感染率降低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5.乙肝疫苗保持高水平接种率我市适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的高水平,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目前病毒性肝炎一般常分为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型,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
1.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甲肝发病无明显高峰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甲肝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30天,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甲肝可分为急性型肝炎、淤胆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四型;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总病程约2-4月。甲肝的预防目前主要采取以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甲肝的有效手段。
2.乙型肝炎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各型肝炎中以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对人危害最为严重,是所有病毒性肝炎中病情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种。该病在中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乙肝可以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因其可能通过性生活传播,国际上将其列入性传播疾病。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乙肝潜伏期比较长,平均60-90天。
乙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乙肝携带者等类型。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全身乏力、低烧、肌肉或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症状,部分病人会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肝脾肿大以及慢性肝炎后期肝硬化、肝病面容、蜘蛛痣等症状。感染乙肝病毒后会形成慢性乙肝和病毒携带,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人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癌。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果不接受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感染上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的妈妈所生的孩子有95%在一年内表面抗原阳性。传播率相当高,所以母婴传播是乙肝很重要的传播途径。
3.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我国属中高度流行区。丙肝的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十分相似,主要为乏力,食欲不振,肝脏肿大和叩击痛,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感染后慢性化倾向严重,成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丙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类似,主要传播途径为经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概率较低,日常生活接触等其他传播途径较少见。丙肝防制原则与乙肝基本相同,但因尚无有效疫苗,所以丙肝防制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
4.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简称丁肝)由丁型肝炎病毒引起,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针刺、破损的皮肤粘膜也可通过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并有家庭聚集现象。丁肝必须与乙肝病毒联合感染或重叠感染才能致病,发病后肝细胞损害常较乙肝病毒单独感染严重,易于慢性化或发生重型肝炎。丁肝的主要防治措施与乙肝相同,要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5.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群对戊型肝炎普遍易感。戊肝自然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免疫球蛋白对此病预防无效。戊型肝炎病人感染初期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发热、黄疸,有时伴有呕吐、腹泻,体症主要有肝脾肿大,肝区压痛、叩击痛,其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预防措施也与甲肝基本相同。
近几年,我市成人病毒性肝炎呈高发态势。据疫情资料显示,我市-年肝炎发病率为.28/10万-.91/10万之间。其中,甲肝呈散发状态,-年发病人数在15-39人之间,发病率在1/10万以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乙肝发病率为90.76/10万-92.12/10万之间,15岁以下人群发病数较少,主要集中在20-55岁人群;丙肝发病率为7.78/10万-10.12/10万。戊肝主要呈散发状态,-年发病人数在32-53人之间,发病率在1/10万以下。
1.乙肝疫苗接种
我市自年就开始在新生儿中推广使用乙肝疫苗,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免费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同时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医院产科设立了新生儿接种室,大大提高了我市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年5月1日起,我市将免疫规划乙肝疫苗从5μg/剂次提高到10μg/剂次,提高了免疫效果。目前,我市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维持在95%和90%的较高水平。
2.慢性乙肝的防与治,二者缺一不可
我国肝硬化、肝癌患者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引起的分别高达60-80%。减少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的两项基本措施:“防”—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减少新发乙肝病毒感染(增量);“治”—通过抗病毒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存量),同时也可降低感染者传播疾病的风险,二者缺一不可。在“减少增量”方面,我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减少存量”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乙肝还无法彻底治愈,但是经正规治疗,可以实现30-50%的临床治愈率,极大地改善其生存质量,有效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3.丙肝防控:临床治疗需规范
近年来,慢性丙肝感染逐渐成为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我国所报告的丙肝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尚未研制出预防丙肝的疫苗,但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药物在我国上市,开创了丙肝治疗的新时代。针对丙肝治疗这一临床具体问题,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共同编写并发表了《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应用中的药物相互作用专家共识》,总结了我国目前已上市和即将上市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案,归纳临床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医生规范化治疗丙肝提供依据。
4.炎炎夏季,预防病从口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消夏活动,其中出游、游泳、大排档等必不可少,海鲜、烧烤、路边摊虽然美味,却也大大增加了感染甲肝和戊肝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饭前便后洗手,勿食生冷食物,食用海鲜和肉类要充分煮熟。去卫生情况达标的浴场游泳,到干净卫生的餐厅吃饭。预防肝炎,还要注意切勿大量饮酒。夏季人们酷爱饮用啤酒,以为啤酒对肝脏伤害小,其实不然,无论白酒还是啤酒,其所含的酒精都会对肝脏造成负担,长期大量饮用还容易患酒精性肝炎。因此,炎炎夏季,潇洒消暑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了肝炎的预防。
病毒性肝炎一直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传染病之一。目前,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将重点加强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检测和治疗,减少由于病毒性肝炎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进而降低死亡率。病毒性肝炎虽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但却是可以有效预防的,这就需要每个市民朋友了解肝炎、预防肝炎、战胜肝炎。目前,我市已有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疫苗可供选择,其中甲肝、乙肝疫苗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戊肝疫苗也已上市投入使用,市民朋友可以选择到附近的预防接种门诊询问接种事宜。而丙型、丁型肝炎目前尚未研制出疫苗。
年5月21日,世界卫生大会首次就病毒性肝炎通过一项决议,要求世卫组织制定一项有时间目标限定的全面战略,加强疾病监测、提高预防手段,扩大筛查范围并向感染者提供治疗,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的帮助。为引起各界对于这一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