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肝日,聊一聊ldquo爱肝r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春秋·思想家·曾参·《礼记·大学》之前,“小意思”已经向大家聊过“爱肝”的事儿(上)和“爱肝”的事儿(中),今天呢,就继续聊一聊“爱肝”的事儿(下)吧!PS:毕竟,“小意思”还是应该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人嘛!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健康意识水平的提升及城镇查体普及度的扩大,能够坚持定期查体的老百姓数量,的确是呈逐年增多的态势,但是,距离全民普及健康查体,仍然还存在很远的路要走。如今在临床上,仍然会时常遇到一些病人向“小意思”抱怨说:为啥去年查体时还啥事没有,怎么今年就这样了呢?每当这种时候,“小意思”就只能“开导”到:生老病死,乃人生的自然规律,除了“掩耳盗铃”之辈,谁也无法避免或阻挡,而且,去年身体健康,也并不意味着身体“终生”健康啊;毕竟,只要心跳还在,人的机体就时刻处于“新陈代谢”过程当中,当然也就不能排除“出现状况”的风险了,因此,定期监测身体的健康状况,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这也是“小意思”想告诉大家的“爱肝措施之四”:定期监测!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普通人,在肝病方面的定期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项: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检测:即俗称的“肝功能”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及白蛋白(ALB)等指标,这些都是临床上公认为能够比较敏感和准确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因此,也是最为常用的监测指标;血清病毒学检测: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抗丙肝抗体(anti-HCV),分别能够代表有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毕竟,我国仍然存在数量庞大的HBV和HCV的感染人群,因此,“小意思”建议大家都筛查一下,以便决定是否需要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或者是排除HCV感染;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这是适用于腹部肝胆系统疾病筛查的最为常见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价格低廉、无创、实时显像及接受度高等优点,可以观察肝脏和脾脏的大小、外形、实质回声,并能测定门静脉、脾静脉和肝静脉内径及血流情况,以及有无腹水及其严重程度,从而判断有无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能有效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对于监测和发现早期肝癌至关重要;但同时也具有一些不足,如图像质量和检查结果易受设备性能、患者胃肠道内气体和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等。而对于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等“慢性肝病”的病人而言,上述的监测内容就略有不足了,比如:慢性乙肝病人: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如果HBV-DNA为阴性,则需每6~12个月进行病毒学检测、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检测、AFP、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蛋白检测、腹部超声检查及肝脏硬度值检测,而如果HBV-DNA为阳性,则需结合ALT水平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性治疗或缩短监测间隔时间;如果合并肝硬化或AFP水平升高或腹部超声提示有小结节时,则更应密切监测;HBV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期间的随访标准则为每3个月复查1次血常规、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和肾功能、血氨、病毒学、AFP、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蛋白,以及腹部超声检查;必要时,应行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CTA)或磁共振成像(MRA)检查;原发性肝癌病人: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有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者,包括乙型病毒性肝炎或丙型病毒性肝炎或有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应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腹部超声及血清AFP检测;如发现肝内直径≤2cm结节,则应行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CT、超声造影或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增强MRI等检查,如,上述4项检查中的至少有2项显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或)平衡期肝内病灶强化低于肝实质即“快进快出”的肝癌典型特征,则可做出肝癌的临床诊断;如,上述4种影像学检查中无或只有1项检查有典型的肝癌特征,可应进行肝内病灶穿刺活检或每2~3个月的影像学检查随访并结合血清AFP水平以明确诊断。如发现肝内直径>2cm的结节,如,上述4种影像学检查无典型的肝癌特征,则需进行肝病灶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如,上述4种影像学检查中有1项典型的肝癌特征,即可临床诊断为肝癌。相信从上述内容中,大家可以发现,“爱肝措施之四:定期监测”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早期发现病情进展或者恶化的迹象,包括“肝功能恶化”或“肝脏恶性肿瘤”的出现,以便“早诊断,早治疗”,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大家由上文内容可知,“爱肝措施之四:定期监测”的对象,主要就是健康人群或病情处于稳定期的病人,那么,对于那些“肝脏已经出现异常”的人们呢,其“爱肝措施”应该就是“配合诊疗”了,不是么?因此,不管是肝脏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抑或是“肝占位性病变”,大家都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以接受相应的“诊疗措施”,以期早日恢复“爱肝”的健康!PS:注意了,所谓的“诊疗”,其实是包括了“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呢!诊断措施:目前临床上能够遇到的肝脏疾病种类,是越来越多了,而对于绝大多数的“肝功能指标异常”抑或是“肝占位性病变”而言,医务人员往往都能够通过了解病史、血清学检测、病毒性检测、自身抗体检测、腹部彩色超声多普勒、腹部CT或MRI、肝脏血管造影及基因检测等手段,认真的“抽丝剥茧”或“按图索骥”,而发现“元凶”,实在不行的话,则还可以求助于“肝脏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测”这一“最后的法宝”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肝脏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测(简称“肝穿”),是肝病领域的一项特殊而极其重要的“特色”诊断手段,其主要目的是评价肝脏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明确肝功能异常原因明确肝内占位病变性质明确有无肝硬化排除其他肝脏疾病,从而为确定诊断、判断预后、启动治疗和监测疗效提供客观依据。当然,“肝穿”的准确性,也受到穿刺取材质量、病理切片水平及病理医师诊断功力等诸多因素影响。治疗措施:临床上有关各种“肝功能指标异常”抑或是“肝占位性病变”的治疗措施,实在是太多了,“小意思”今天就不再一一赘述了,主要包括保肝药物治疗:包括各种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促进胆汁分泌的药物;外科切除手术:即肝脏部分切除术;介入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注射消融、超声波消融、介入栓塞及穿刺引流等;肝脏移植手术:公认的各种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最佳治疗方式;放射线治疗:包括外放射及内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及靶向药物等;免疫治疗:目前肝癌领域中最具前景的新型治疗方式;中医中药治疗;。。。总之,对于病人而言,相信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积极配合并接受相应的诊疗措施,应该是作为病人应尽的“基本义务”,毕竟,医者父母心,没有哪一位医务人员会刻意地去增加病人的痛苦而非缓解之,否则的话,他/她就根本不配被称为“医者”二字,对吧?好了,今天有关“全国爱肝日,聊一聊‘爱肝’的事儿!”这个“小系列”,今天就要告一段落了!“小意思”衷心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三篇文章中汲取到有关“爱肝”的医学知识,提高“爱肝”的认知水平,并积极做到预防肝病的“爱肝措施”,最终,使“爱肝”能够健康顺利地为自己工作一辈子!退一步说,随着目前肝病诊断水平的日渐提高,治疗方式的日益丰富,纵使“不幸”的出现了“肝功能指标异常”抑或是“肝占位性病变”,您也不必害怕,敬请相信我们的医务人员,终究会有希望的!作为一个有志于提高大家“医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jbtz/1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