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是第16个“全国爱肝日”。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育龄妇女投身到二胎备孕大军,前来咨询孕期安全者络绎不绝。专家介绍,目前在甲、乙、丙、丁、戊五种病毒性肝炎中,戊肝发病已居首位。那么甲肝、乙肝、戊肝、丙肝、丁肝您了解多少呢?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些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
甲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预防甲肝应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食品要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有效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发现甲肝病人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一般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型肝炎、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而慢性乙肝携带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无慢性肝炎症状,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无异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者。
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传播,其中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母亲如果乙肝E抗原阳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乙肝病毒可通过性传播也是造成我国乙肝的家庭聚集特征的主要原因。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易感者均可接种,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因为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慢性乙肝有密切关系。胎儿、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约有90%~95%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约有20%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医务工作者、同性恋者等高危人群和从事幼托教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职业的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复查抗体。
丙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很多人会觉得丙肝这种其貌不扬的疾病离我们还很远,殊不知,每年全球有25万人因丙肝而死亡。全球导致死亡的十大感染性疾病中,就有乙肝和丙肝。慢性丙肝的症状比慢性乙肝更为隐蔽,病人通常无明显自觉症状,肝功能正常或只是轻度异常,因此,很难在早期自我察觉,这往往导致许多病人到肝硬化、肝癌阶段时,才发现患有丙肝;其次,丙肝抗体检测在我国国民的体检项目中并非常规检查项目,所以难以通过体检而发现。因此,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因为丙肝没有疫苗,因此预防丙肝还是要从个人行为入手,注意安全输血、不共用注射器、不要做不安全的纹刺、穿耳洞等损坏皮肤的行为,注意性传播等等。
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呈全世界性分布,尤其意大利南部呈高度地方性流行,发展中国家HBsAg携带率较高,有引起HDV感染的基础。我国调查报告提示有地方性流行,各地HBsAg阳性者HDV感染率为0%~32%,总的看,北方偏低,南方偏高。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病者HDV感染率先明显高于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对HBV易感者广泛接种乙肝疫苗,是最终消灭HBsAg携带状态的有力措施,也是控制HDV感染切实可行的方法。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肝病毒可通过污染的饮用水、餐具、蔬果经消化道传播。在外就餐,难免吃到不洁的食物,猪、牛、羊等都是戊肝的宿主,有调查显示,猪的戊肝病毒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贝类海产品中戊肝病毒的携带率也较高,而这些家畜和海产品亦是我们日常主要饮食来源,一旦食用带有戊肝病毒且未煮熟的猪肉、猪肝、海产品都可能会患上戊肝。此外,戊肝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接触传播。
育龄妇女应高度白癜风药物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