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要/了解
病
毒
性
Hepatitis
肝
炎
听到“病毒性肝炎”这个词,
你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什么?
“乙肝疫苗”、“两对半”、“大三阳小三阳”?实际上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流行广泛,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疾病与经济负担,同时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是我国目前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有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万人,慢性乙肝患者万人;丙肝病毒感染者约万;每年大约有3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和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甲肝和戊肝发病率虽然下降,但在卫生条件有限的地区时有暴发流行。据专家估计,全国每年用于肝炎和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多亿元。(数据来源于中国疾控中心发表于临床肝胆杂志《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要知道,病毒性肝炎共有五类,分别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其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的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在五种肝炎病毒中,DNA病毒只要乙型肝炎病毒,其余均为RNA病毒,甲、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过粪口传播;乙、丙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过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在临床上病毒性肝炎主要以乏力、食欲不振、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为其特点。对于以上的基本概述可用以下口诀进行记忆:
(一)
AE急性肝,粪口传播途径要记得
BCD慢性肝,血液体液中传播
HBV病毒DNA,其余均为病毒RNA
(二)
妹妹岁数小近期
哥哥岁数大既往
注:IgM和IgG之间的关系,用妹妹(MM)和哥哥(GG)来代替,最先出现的是IgM,为近期感言的标志,IgG为既往感言或免疫接种的标志。
壹
病毒性肝炎?介绍
▲世界肝炎日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目前已经分离到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型别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按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1)消化道途径传播的肝炎(粪口传播途径),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感染后多为急性,大部分可痊愈,不会转变成慢性肝炎;(2)经血液传播的肝炎,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和丁型病毒性肝炎(丁肝),感染后易转变成慢性肝炎,慢性感染情况和感染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小,感染后成慢性感染者的概率越大。
1.病毒性肝炎的类型
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2.HAV和HEV
甲肝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湿润环境下可存活数月,1个血清型。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可出现显性病例和隐性病例,感染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可终生免疫。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传播途径主要经水、食物、患者-患者接触等,传染源有HAV感染者显性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抗-HAVIgM阳性,诊断HAV急性感染指标)。研究表明HAV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症状(黄疸)出现前后2周。
图1甲型肝炎高中低流行地区甲肝病例年龄分布
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死率较高,尤其孕期最后3个月的妊娠妇女患病后,病死率可达10%~39%。
3.HBV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是不完全双链DNA病毒,呈球形。完整病毒颗粒直径为42nm,由蛋白质包膜与核心颗粒组装而成。HBVDNA是病毒的基因组,它与病毒复制所必需的DNA聚合酶密切相关,两者被壳蛋白[核心蛋白、核心抗原(HBcAg)]包绕。感染HBV后,患者可出现痊愈、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或HBV慢性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垂直、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传染源主要为乙肝急、慢性感染者。HBV感染血清学标志复杂,主要包括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其中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但并不能反映病毒复制、传染性及预后。抗-HBs是HBV进入人体出现免疫反应,大约在感染6~12个月才会出现,疫苗也可产生此抗体。抗-HBc是在感染HBV后出现,IgM型核心抗体(抗-HBcIgM)阳性是急性感染的标记,抗-HBcIgG阳性是既往受HBV感染的指标。HBeAg持续阳性提示肝脏炎症可向慢性发展,也提示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抗-HBe阳性表明传染性减弱或消失,但在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或携带者中,虽抗-HBe阳性,血循环中仍可检出HBVDNA.
图~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10万)
4.HCV和HDV
丙肝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感染HCV后,患者可出现痊愈或HCV慢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垂直、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丙肝的传染源主要为丙肝急、慢性感染者。急性丙型肝炎虽然临床症状比较轻,但易发展成慢性HCV,约75%~80%的患者最终可发展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有研究表明在感染HCV后10年和20年以上的病人中,肝硬化发病率可达9.2%和15.29%。也就是说,感染HCV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其转归差,同时还表明了丙肝导致的沉重的疾病负担通常要在感染20年后出现。HCV感染呈全球分布,我国年调查人群HCV感染率3.2%,属HCV感染的中流行地区,估算HCV感染者约万。边藏丽等调查表明我国慢性HCV感染者,约25%由于输血感染所致,35%为应用血制品者,6%为静脉注射毒品者,34%不详。
丁肝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以肝细胞炎症坏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只有HBV感染者才能感染HDV。我国属于丁肝低流行地区,人群感染率低。在感染丁肝的急性期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临床肝胆病杂志(ALT)和总胆红素的升高,经过一定时间后,ALT和总胆红素逐渐下降至较低水平,这时无明确诱因再次出现ALT的升高或伴总胆红素的升高,使ALT和总胆红素呈现两次升高(双峰),此即为双相升高。ALT和总胆红素的双相升高可见于急性HBV和HDV的同时感染。
(中国疾控中心临床肝胆杂志第26卷第6期《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全球病毒肝炎病例直观图
贰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世卫组织徽标
乙肝病毒中的“两对半”:
HBsAg-HBV感染的标志;抗-HBs保护性抗体(免疫力)
HBeAg-HBV复制且具有感染性;抗HBe:HBV复制水平低
抗HBc:感染过HBV
“大三阳”、“小三阳”:
HBSAg++(HBV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原性特别强)
抗HBS--(保护性抗体持续T长,HBV感染进入恢复期)
HBeAg+-(感染的标志)
抗HBe-+(病毒后开始恢复的征兆)
抗HBC++(IgM阳性感染后持续阳性)
(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灵敏的指标)
完
(图片来源于网络,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