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国药片仔癀治疗黄疸型肝炎

片仔癀为福建漳州制药厂独家生产的传统中药品种,至今已有余年历史,片仔癀为明代万历年间一位御医所传家庭秘方,该御医隐退至漳州璞山岩寺(法名延侯),后于民国初年,片仔癀传入民间,由于片仔癀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以及抗炎保肝等方面的独特疗效,民间把片仔癀当作救命药,广泛应用于肝炎、肝硬化、肝癌、高热不退、无名肿毒、烫伤灼伤等危急病症及疑难杂症,取得惊心的效果,成为民间居家必备之良药,东南亚华侨慕名带到南洋,逐渐在海外盛传至今。

片仔癀何以如此神奇,治疗黄疸型肝炎有良好的疗效?这得从片仔癀的药方组成谈起;片仔癀的组成处方属国家的绝密级秘密,公开组方主要由田七、牛黄、麝香等组成。中医理论认为,黄疸为外界湿热之毒,当人体的正气虚误之时,可乘虚而入,蕴结中焦,致脾失运化,肝失条达,进而发病。若湿热累及胆而致胆汁疏泄失调,则胆汁渗溢入血,发为黄疸。湿为阴毒,日久可伤气伤阳;热为阳毒,日久可伤血伤阴。故慢性肝炎病机可概括为湿热久遥兼血瘀,肝郁脾肾气阴虚。其治则为清利湿热,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兼顾调理脾、肾诸脏,其中,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为治则之纲。

我国是肝炎的高发区,乙、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采用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然而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是“湿热、疫、毒”之邪的侵害,中医治疗应辨证施治;片仔癀成分中的田七散瘀止血,行滞通脉;蛇胆清热解毒,清肝利胆;牛黄泄火清热,清肝利胆;麝香活血开窍,消肿止痛;当今科学研究证明片仔癀有如下功能:

1、镇痛作用

2、抗炎作用

3、利胆作用

4、保肝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对于乙、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除采用抗病毒治疗外,充分利用片仔癀清热解毒,清热利湿,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这对进一步抗炎、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与肝脏病症具有良好的功效。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化生活节奏加快,慢性肝病患者对“熬汤药”深感不便,片仔癀胶囊应运而生,为方便广大肝病患者的携带提供了方便。然而,任何中成药如长期服用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反应;合理巧用片仔癀至关重要;首先、临床医师必须观察肝病患者舌质的变化,正常人舌质淡红滋润;若舌质由淡红转鲜红、红绛、暗紫色,多表示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腑入脏,舌质鲜红肝病患者,其肝脏病理变化多属于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轻型;而舌质暗紫肝病患者,其肝脏病理变化多属于慢性肝炎的中重型或肝炎后肝硬化。片仔癀成分中田七具有散瘀止血,行滞通脉;而蛇胆清热解毒,清肝利胆;巧用仔癀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能,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第二、中医理论认为:肝属脏主里,胆属腑主表,肝与胆相表里,肝胆之间有脉络相联系,肝胆之症状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肝病可从胆治,反之亦然。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表明,慢性肝病往往伴胆囊疾患,彩色多普勒检测显示,慢性肝炎患者胆囊壁呈双层改变,此系肝炎病变引起的胆囊继发性病变;片仔癀中的蛇胆、三七、牛黄药物,具有清热利湿、泻火退黄的作用,可入肝经也可入胆经,清肝利胆之效卓著,临床应用片仔癀治疗慢性肝病伴胆囊炎可取得显著的疗效。第三、慢性肝炎发病机理及其复杂;湿热或疫毒入侵是慢性肝炎之外因,湿热疫毒多是邪入血分,而肝为藏血之脏,藏而不泄,日久必致正气耗损,气血失调,最终致血瘀之症,血瘀是慢性肝炎的重要病机;而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结果也证实,慢性肝炎都有血液粘稠度高,肝内微循环障碍,肝细胞周围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免疫复合物积累,球蛋白升高等一系列血瘀表现;巧用片仔癀中活血化瘀之药其效果尤为上乘,慢性肝炎患者使用片仔癀必可达到出奇制胜之功。慢性肝病患者除采用片仔癀治疗外,注意日常饮食及休息至关重要。肝病患者的饮食疗法应按照三高一低原则制定,即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和低脂肪。饮食中动植物蛋白应各占一半为好。饮食中,以大豆及大豆制品和其它豆类如绿豆、红豆、芸豆等都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黄疸型肝炎患者适当运动是必不可少,这样可以防止恢复期因体重骤增而造成肝内脂肪堆积,引发脂肪肝,促进病情进展。总之,临床合理巧用片仔癀、以清热解毒、活血、舒肝健脾;可改善肝脏功能,消除或者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阻止病情进展至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患者平时还应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合理搭配,适时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综合治疗定会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赞赏

长按







































李从悠
白癜风医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jbtz/1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