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性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可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腹胀、肝区胀痛、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其中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甲型和戊型主要为急性肝炎,乙、丙、丁主要为慢性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一) 病原学

1.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是由Feinstone等于年在急性肝炎患者中发现的。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耐酸碱,℃1分钟或80℃5分钟才能完全灭活。但对紫外线及甲醛溶液(福尔马林)、氯等消毒剂敏感。

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其传染性在65℃10小时或℃10分钟才消失。对05%过氧乙酸敏感。但对低温、干燥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和紫外线均能耐受,-20℃可保存20年。

3.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血制品中的HCV加变性剂可使其灭活,对有机溶剂敏感,10%氯仿可杀灭HCV。

(二) 流行病学

1. 甲型肝炎

(1) 传染源: 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是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尤以无黄疸型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为传播甲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强。

(2) 传染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通过输血传播甲型肝炎的机会很少。水源或食物严重污染可造成暴发流行。例如,年上海31万人感染甲型肝炎主要是由于食用受HAV污染的未煮熟的毛蚶而引起的。

(3) 人群易感性: 未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抗HAV阴性)者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2. 乙型肝炎

(1) 传染源: 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潜伏期后期及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由于传染期短,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慢性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大。

(2) 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有以下四条传播途径。

经血液传播: 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血液中含HBV,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造成感染。如输血、血制品,血液透析,共用不消毒的牙科器械,共用刮脸刀,都可能造成感染。

性传播: 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含有HBV,可通过性行为传播。

母婴传播: 宫内感染主要为含HBV的母血经胎盘感染胎儿。

生活密切接触: 汗液、唾液等体液中含有HBV,亦可能通过生活密切接触感染。

(3)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乙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但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

(4) 流行特征: HBV感染为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属于高流行区,我国约有12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3. 丙型肝炎

(1) 传染源: 急性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但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意义。

(2) 传播途径: 与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相似,主要通过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共用注射器、针刺、血液透析、器官移植都可以传播,亦可母婴传播,但婴儿感染率明显低于乙型肝炎。也可通过性接触、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3)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丙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但丙型肝炎的发病者以成人较多。80%~90%的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

(三) 临床表现

根据有无黄疸、病情的轻重和病程长短,临床上可分为急性肝炎(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轻、中、重)、重症肝炎(急性、亚急性、慢性)、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1. 潜伏期甲型肝炎大多为4周,短者为2周,长者可达6周。乙型肝炎大多为3个月,长者可达6个月,短者仅为1个月。丙型肝炎平均为40天。

2. 临床类型

(1) 急性肝炎: 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以甲型肝炎为多见,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 可持续5~7天,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腹胀、全身乏力、肝区疼痛、尿色加深、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少数患者有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四肢乏力等。甲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乙、丙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有血清病样表现,如出现皮疹、关节痛等。

黄疸期: 本期持续2~6周,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约1周达高峰,黄疸出现后发热消退。一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黄疸日益加深,皮肤瘙痒,大便呈淡灰白色;肝脏肿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击痛,无明显触痛;5%~10%病例可有脾脏肿大;血清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恢复期: 本期维持1~2个月,黄疸和其他症状逐渐消退,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渐趋正常。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缓慢,病程大约3个月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腹胀、肝区胀痛、肝脏肿大,部分病例症状缺如,常被忽视。

(2) 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或病程不到6个月,但根据症状、体征、B超、实验室检查、肝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也属于慢性肝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 病情较轻,部分病例症状、体征不明显。临床表现为轻度乏力,食欲略有减退,肝区不适,尿色黄,肝脏稍大,可有轻度触痛,肝功能检查仅有1或2项指标异常。

中度: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 症状较重,可表现为肝病面容,如面色晦暗、倦怠、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可见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持续或反复增高,白蛋白(A)降低,球蛋白(G)明显增高,A/G比值下降或倒置。实验室检查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白蛋白(A)≤32g/L、胆红素(Bil)正常上限5倍、胆碱酯酶(CHE)单位/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60%。

(3) 重型肝炎: 占所有肝炎的02%~05%,是最严重的一类病毒性肝炎,病死率高。各型肝炎都可引起重型肝炎,但甲型、丙型少见。可分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肝炎): 本型病死率高,通常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下列症状: 黄疸迅速加深,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严重,肝萎缩,可有肝臭;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烦躁不安、谵妄、嗜睡以至昏迷等,病理反射阳性,扑翼样震颤,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明显出血倾向,PTA40%,酶疸分离,血氨升高,肝肾综合征。

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坏死):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部分病例可首先出现腹水,也可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临床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可有极度乏力,频繁呕吐,腹胀。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和凝血酶原活动度40%,出血现象明显。晚期可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慢性重型肝炎: 与亚急性重症肝炎有相同的临床表现。有相应的发病基础。

(4) 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主要表现为肝内淤胆,患者自觉症状较轻,皮肤可有瘙痒,大便颜色变浅,黄疸较重,持续3周以上。肝脏可肿大,血清胆红素升高明显,以直接胆红素为主,CHO、AKP、rGT、TBA等升高,PTA60%。

(5) 肝炎肝硬化: 可分为静止性肝硬化和活动性肝硬化。

静止性肝硬化: 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食管静脉曲张,腹水,脾脏缩小、质地变硬,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等门静脉高压表现。

活动性肝硬化: 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可有全身乏力、腹胀、食欲减退、黄疸、食管静脉及腹壁静脉曲张,肝脏缩小,质地变硬;出现腹水,脾进行性增大,脾静脉、门静脉增宽等门静脉高压症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ALT增高,白蛋白下降。

(四)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重型肝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红细胞降低,血红蛋白亦降低。急性肝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

2. 尿常规溶血性黄疸尿胆原阳性,梗阻性黄疸尿胆红素阳性,肝细胞性黄疸尿胆原和尿胆红素均为阳性。

3. 肝功能检查ALT、AST、rGT、球蛋白、胆红素在各种肝炎中增高程度是不同的,其中ALT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反映肝功能的指标。PTA高低与肝损害程度成反比,当PTA40%时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

4. 病原学检查

(1) 甲型肝炎: 早期可出现抗HAVIgM阳性。稍晚出现抗HAVIgG阳性,属于保护性抗体。

(2) 乙型肝炎: HBV5项标志物检验(俗称“两对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阴性,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性,乙肝病毒e抗体(HBeAb)阴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阴性,表示未受HBV感染。

1. “大三阳”,见于急性或慢性乙肝,病毒复制多,传染性强。

2. “小三阳”,病毒低水平复制或静止。

3. 急性乙肝感染或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

4. 急性感染恢复期,少数人仍有传染性。

5. 以前感染乙肝病毒,不典型恢复期,现在有免疫力,或急性乙肝感染期。

6. 急性感染或既往有乙肝病毒感染。

7. 急性乙肝恢复期,既往曾感染乙肝病毒。

8. 注射乙肝疫苗后,已产生抵抗力,或既往曾感染乙肝病毒,病毒已清除。

9. 急性感染早期或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

10.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3) 丙型肝炎: 抗HCVIgM和抗HCVIgG是感染的标志。

(五) 并发症

肝内并发症为脂肪肝、肝细胞癌、肝硬化;肝外并发症为糖尿病、胰腺炎、胆道炎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肾小球肾炎;严重并发症为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

(六)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穿刺活检,病原学检查不难诊断。

(七) 预后

1. 急性肝炎急性甲型肝炎预后较好;急性乙型肝炎,大约10%转变为慢性或病毒携带者,而绝大多数可完全康复;大多急性丙型肝炎转变为慢性或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一般临床康复需3个月。

2. 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大部分预后较好,病程可呈自限;重度慢性肝炎易发展成肝硬化,预后较差。

3. 重型肝炎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4. 淤胆型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多数能康复,预后良好。慢性淤胆型肝炎易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预后较差。

5. 肝炎肝硬化活动性肝硬化预后不良,但静止性肝硬化可维持较长时间的生命。

(八) 治疗原则

目前病毒性肝炎无满意的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不同病原、不同临床表现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患者应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严禁饮酒,避免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改善和恢复肝功能,积极采用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纤维化治疗以及中医中药综合治疗,并积极防治并发症。

(九) 预防

1. 控制传染源凡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饮食服务、食品加工、保育员等工作。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

2. 切断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要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做好饮水消毒,不喝生水,搞好食品卫生,患者粪便要消毒。乙型和丙型肝炎经血液、体液传播,要做到注射针管一人一针一管,医用器械严格消毒后再使用,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要严格消毒处理;严格筛选献血人员,保证血液质量,不使用污染或不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严格执行餐具、食具消毒制度;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3.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抗HAVIgG阴性者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成人HBV5项标志物全部阴性者,可接种乙肝疫苗。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
北京哪个医院有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jbtz/1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