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分类和传播途径

甘肃医疗卫生考试群

中国人口众多,同时也是乙肝大国,所以,对于乙肝的认识也是很有必要的,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也是预防医学事业单位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尤其是传播途径的考查比较多。但是可以归为两类,下面为考点讲解考试重点。

病毒性肝炎分为五种,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其中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V的存在才能复制。这里可以将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放在一起去记忆,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放在一起记忆。

          

第一类:传播途径主要为为粪-口传播,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相似。因此指讲述甲型肝炎病毒。

1.传染源

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状态,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当血清抗-HAV出现时,粪便排毒基本停止。(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状态这个只是点虽然考查较少,但是却是考生非常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点)

2.传播途径

HAV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流行。

3.易感人群

抗HAV阴性者。6个月以下的婴儿有来自母亲的抗HAV而不易感,6个月龄后,血中抗HAV逐渐消失而成为易感者。在我国,大多在幼儿、儿童、青少年时期获得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

第二类:母婴、血液、体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相似,只讲述最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

1.传染源

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体液中HBVDNA含量呈正比关系。

2.传播途径

人类因含HBV体液或血液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机体而获得感染,具体主要有:

(1)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分娩后传播。

(2)血液、体液传播:血液中HBV含量很高,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造成感染,如输血及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均可传播。

(如果题目中出现了我国最主要的途径,单选题,则考生需选择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婴幼儿是获得HBV感染的最危险时期。新生儿通常不具有来自母体的先天性抗HBs,因而普遍易感。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出现抗HBs者有免疫力。

阅读原文







































白癜风初期图片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ckc.com/zlyz/1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