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三)慢性肝炎 (四)重型肝炎 (五)淤胆型肝炎 潜伏期:甲肝平均30天,乙肝70天,丙肝50天,戊肝40天。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 1)类似感冒:发热、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等。 3)肝功能主要ALT升高。 4)持续5~7天。 2.黄疸期: 症状好转,发热消退。 尿黄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逐渐加重,2周左右达高峰。 各项肝功能明显异常。 肝、脾可轻度肿大及触叩痛。 持续2~6周。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各项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也随之消失。持续1~2个月。 (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无黄疸,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起病较缓,症状较轻,病程多在3个月内。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程一般为2~4月。 儿童感染戊肝病毒后,常表现为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毒携带者 E.病毒清除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程一般为 A.<2个月 B.2~4个月 C.<5个月 D.<半年 E.>半年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三)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不愈者称为慢性肝炎。 病原只限乙肝、丙肝和丁肝病毒。甲肝及戊肝可治愈不转慢性。 临床表现时好时坏、时轻时重,数年、数十年迁延不愈,亦有表现为多次急性发作者。 慢性肝炎分度 1.轻度: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肝区不适、肝脾可有轻度肿大,肝功能1或2项指标轻度异常。 2.中度: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明显或持久的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病程久者血清白蛋白减少,脾可肿大,面色发暗,尚可出现肝掌和蜘蛛痣。B超可发现门静脉和脾静脉宽度增加,有向门脉高压发展可能。如不尽早清除病毒,则可发展成肝硬化。 桥接坏死主要见于 A.急性普通型肝炎 B.慢性肝炎 C.急性重型肝炎 D.中、重度慢性肝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慢性活动性肝炎确诊依据是 A.病程超过半年 B.肝功能异常 C.血清球蛋白增高 D.自身免疫抗体阳性 E.肝穿组织可见碎屑状及桥状坏死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慢性肝病时血清球蛋白升高原因是 A.白蛋白合成减少 B.氨基酸吸收障碍 C.肝脏清除来自门脉抗原物能力下降 D.体液免疫能力增强 E.球蛋白破坏减少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血清酶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哪项最为敏感和有意义 A.AST B.ALT C.AKP D.γ-谷氨酰转肽酶 E.乳酸脱氢酶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四)重型肝炎(肝衰竭)
几种重型肝炎的异同点
临床表现
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
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衰竭)
慢性重型肝炎
同型病原肝炎病史
-
-
+
病情加重时间
起病2周内
起病15天至24周内
Ⅱ度以上肝昏迷
出现早(病初)
出现晚
出现晚
肝浊音界缩小
+
-
-
病理
大块肝细胞坏死(大于2/3)
亚大块肝细胞坏死伴增生(小于1/2)
慢性肝炎基础上大块或亚大块肝细胞坏死
高度乏力、纳差
+
+
+
黄疸迅速加深,胆红素每日上升17.1μmol/L(1mg/dl)以上
+
+
+
出血倾向
+
+
+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
+
+
重型肝炎按新标准又分为: (1)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2)慢性肝衰竭: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五)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较长期(2~4个月或更长)肝内梗阻性黄疸; 黄疸具有三分离特征,即消化道症状轻,ALT上升幅度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与黄疸重呈分离现象。 临床有全身皮肤瘙痒及大便颜色变浅或灰白 生化符合梗阻性黄疸
赞赏